袁 軍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通遠鎮初級中學,甘肅蘭州 730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被廣泛地應用在學科教學中,其通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來提高教學質量,但很少有教師將這一理念運用在班級管理中。教育心理學家通過實踐發現,學生身上不僅蘊藏著學習潛能,還有管理潛能。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調動學生管理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班級管理,從而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的目標,進而增強班級管理的有效性。本文結合具體案例,探討了如何實施“以生為本”視域下的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模式。
學生需要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學習。這就需要班主任制訂相關的班級制度,加強常規管理,從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確保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1]。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到班規的制訂中,從而約束和規范學生的言行。
例如,針對班級有學生打架的現象,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對這一現象展開討論“打架有哪些危害”,讓學生結合所見所聞,暢所欲言。學生說出了打架的諸多危害,如打傷別人需要承擔經濟賠償、被別人打傷需要承擔身體上的痛苦、觸犯法律、遭到同學的孤立等。這讓那些愛打架的學生醍醐灌頂,使其意識到打架斗毆的危害性,從而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一定的約束作用。
在學生對打架的危害有了充分的了解后,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訂關于打架的班規。這些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是他們關心的熱點話題,因而得到學生的廣泛支持和熱烈響應。學生再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小組想到可以給予打架的學生一定的懲戒,如罰站、寫反思;有的小組想到可以叫家長,結合家長對打架的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班主任可以將這些方案公布展示,讓學生對這些方案進行投票選舉,將票數最多的方案定為本班的班規。這些班規由于經過大多數學生同意,更具執行力和約束力。學生一旦違反班規,會自愿地接受懲罰,再也不需要班主任強制要求。
按照這樣的方法,班主任引導學生制訂了學習、衛生、紀律等各項班規,增強了常規管理的有效性,為學生營造、創設了積極、健康的學習環境。并且這一方式,還為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在上述的“打架”班規的制訂中,班主任發現大多數學生不愿意犯錯時叫家長。這就為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敲響了警鐘:不要動不動就叫家長。雖然家校合作是班級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班主任不能將這一平臺當作向家長“告狀”的機會。班主任若一味地向家長訴說學生的缺點,只能激起學生的逆反情緒,引起家長對班主任工作的不滿,為班級管理帶來不利影響。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班主任要學會藝術地與家長進行交流,多提出管理教育的方法和意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家校合作的價值和作用。
課間是學生短暫休息、調整狀態的時段。學生經過課間活動可以消除學習疲勞,以飽滿的情緒投入新一輪的學習中。本來課間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很多學生卻利用這一空擋做一些違紀行為,如追逐打鬧、磕傷、碰傷的現象屢見不鮮。有些同學甚至屢犯,雖然班主任多次強調,但效果不甚理想。這給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提高課間活動的有效性,班主任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思考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課間時間。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的,經過商討他們認為可以開展一些豐富的課間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于是,班主任放手讓學生制訂活動方案,并制訂出翔實的活動內容和流程。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和贊賞后,學生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班委首先在班里針對全班學生做出一個關于課外活動的調查,看學生都喜歡哪些課外活動,并根據調查結果設計了閱讀組、籃球組、足球組、象棋組等形式的課外小組。每組選出小組長,負責器材的收放、活動的規則、小組成員的協調等工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選擇加入其中的任意一組。從此以后,課間活動再也不是一盤散沙,學生有序地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感興趣的活動,有打球的、下象棋的,還有閱讀的。班主任根據活動的性質和內容,為每一組劃分出適合的場地和區角。學生在自己的“地盤”內愉悅了身心,培養了廣泛的興趣愛好。由于每名學生都有事可做,打鬧、爭吵的現象大幅度減少。學生都忙著“玩”,大大優化了課間活動效果。由此可見,只要班主任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學生會為班級管理添彩、添色,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班主任應給予他們關愛和幫助。特別是對于一些學困生,他們成為班主任管理教育的主要對象。在管理這些學生時,班主任應一視同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以此為契機,幫助他們進行轉化,使他們改掉不良習慣,提高思想認知,從而以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的情緒投入學習中[2]。
例如,筆者班的學生小李調皮搗蛋,上課不注意聽講,要么做一些惡作劇,要么走神睡覺,而下課時總愛惹是生非。筆者雖然對他進行數次思想教育,也與家長多次溝通,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小李依然我行我素,成為各任課教師和班主任頭疼的學生。一次,聽說全校要突擊衛生檢查,小李急忙將這一消息在班里宣布,并帶頭拿起笤帚趕快打掃。在他的帶領下,筆者班的衛生因為無“死角”在全校衛生評比中獲得名次。于是,筆者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大肆表揚了小李。第一次聽到班主任的夸獎,小李的臉紅紅的,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筆者抓住他的這一“閃光點”進行思想教育,逐漸縮短了與他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小李也逐漸喜歡上筆者的課,因此筆者在課堂上特意增加與他的互動,讓他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的信心。在筆者的引導下,小李在其他方面也逐漸有所改觀。但筆者明白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僅靠幾次的談話、夸獎是很難徹底轉變小李的。于是,每當小李有好的表現時,筆者都會趁勢贊賞和引導:“這次做得不錯,如果能在××方面也做好,我會更欣賞你。”就這樣,小李逐漸改掉不良習慣,成為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
學困生是班級管理的主要對象,而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直接影響著班級管理的質量。由于學困生學習習慣差、思想意識欠缺,成為班主任班級管理的難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類性情中最強烈的是渴望受人認同。”學生也不例外。為此,班主任應從賞識入手,通過發現學困生的優點,進行轉化教育,從而使他們得到實現人生價值的快感和繼續奮斗的動力源泉,進而讓班級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創新理念、方法和手段,將學生從傳統的被管理的困境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成為管理者,使其積極參與管理,調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自主管理的目標。班主任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研究“以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模式,掌握更多的管理藝術,從而讓班級管理取得突破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