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祎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中學,福建武夷山 354301)
記敘文主要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是描寫人物經(jīng)歷及事件發(fā)展變化的一種文體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生動的形象和具體的事件來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閱讀是一個主動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由閱讀者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加以調(diào)節(jié)控制,是一種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對關鍵性詞、句、段等迅速反應的習慣和能力。
國外的閱讀研究學者,通過對讀者的閱讀動機進行分析,將閱讀大致分為理解性閱讀、記憶性閱讀、評價性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探測性閱讀和消遣性閱讀等類型。而初中記敘文閱讀教學,便是針對記敘文進行的理解性閱讀教學。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文章閱讀能力,教師就要加強學生對文章中關鍵詞、句的快速掌握,實現(xiàn)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理解文章內(nèi)容。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將文章拆分為幾個主要部分,帶領學生進行某個段落的閱讀訓練,使其通過對關鍵字、詞、句子的構成分析,了解整個段落所要表達的核心內(nèi)容,進而了解整篇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大腦首先對關鍵詞、句進行理解,再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處理,從而提高了對文章的理解速度,減少了閱讀時間。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將關鍵字、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連詞成句、連句成段的練習,發(fā)揮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讓學生運用所學關鍵性詞語復述故事情節(jié),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和理解[1]。
教師在開展初中記敘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應融入核心素養(yǎng)教育,運用關鍵詞切實提高學生的記敘文閱讀能力;構建學生閱讀理念,選擇符合學生閱讀興趣的讀物,使其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來滿足對記敘文閱讀的需求,強化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尋找感興趣的閱讀內(nèi)容,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學任務與現(xiàn)實生活“雙達標”,實現(xiàn)初中語文閱讀的“生活式”教學。初中語文記敘文閱讀教學強調(diào)的是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教師在開展記敘文閱讀教學時,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讀物,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深度分析關鍵詞,挖掘教材課本中的內(nèi)容,還要革新閱讀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模式。教師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應明確和情感有關的關鍵詞語,將零散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梳理,搭建好語文記敘文閱讀思維體系,提升學生的思維高度,從而構建閱讀教學體系,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礎上,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作品的鑒賞能力。例如,《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記錄了19 世紀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況,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母親”這一關鍵詞匯,分析其作為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婦女典型所代表的含義,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和理解這篇記敘文。
初中階段的學生生活閱歷較少,其認知能力及實踐分析能力水平較低,在語文記敘文閱讀學習過程中,無法對課文內(nèi)展現(xiàn)的事物有客觀、全面的認識,缺乏對某件事物的正確思考和判斷能力。教師要基于學生有限的理解分析能力,通過帶領學生分析關鍵詞、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構建娛樂性、趣味性、互動性相結合的教學環(huán)境,從多方面發(fā)展學生的記敘文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借助現(xiàn)代媒體教學技術,教師可以對記敘文中的某一情節(jié)或某一詞句,進行針對性講解,將抽象的內(nèi)容以直觀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幫助學生克服理解困難,在加深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記憶和理解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進行初中記敘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文章中的重點、難點詞句進行細化分解,突破學生的理解障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敘文所傳達的情感。多媒體教學模式能夠突破知識承載量有限的困境。在學生進行記敘文閱讀學習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收集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知識和文本,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可利用多元化及形式化的影像資料,將教學內(nèi)容具體化,加深學生對記敘文中關鍵詞的理解。這符合初中語文記敘文閱讀理解的需求,能加深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的印象,突破學生的學習障礙[2]。
記敘文閱讀教學主要包括“瀏覽”“復述”“分析”“創(chuàng)新”四個遞進式步驟,其核心內(nèi)容是要求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理解,實現(xiàn)對整篇文章發(fā)展過程的把握,并轉化為自己的內(nèi)在認知。在初中記敘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關鍵詞入手,將記敘文閱讀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通過對關鍵詞的“評價性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記敘文內(nèi)容及藝術手法的賞析能力。
學校也應為學生提供一定的閱讀資源,如開放圖書館、圖書借閱室,或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學校還可以組織開展“故事會”“讀書筆記分享”“散文朗誦比賽”等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進行有關我國古代《四大名著》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我國其他傳統(tǒng)記敘文著作,并結合教材中的“語文園地”板塊,帶領學生體會名著中的文化精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加深學生對某一篇章中的關鍵詞的理解,如《黛玉葬花》中“花”的含義,抑或是《草船借箭》中“稻草人”的使用目的,同時嵌入朗誦、詞語品析、復述情節(jié)、分析形象四個重要梯級知識點[3]。
此外,學校要重視校園閱讀文化的建設,通過讀物閱讀共享活動,鼓勵學生進行有關記敘文閱讀感受的交流;要求教師適當布置課后閱讀作業(yè),倡導以自主閱讀訓練為主。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留下幾個關鍵詞,由學生在課后,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進行相關記敘文的閱讀,從而為學生記敘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初中語文記敘文閱讀活動時,教師應保證學生所閱讀的內(nèi)容健康、積極向上,避免淫穢、暴力等不良信息對學生發(fā)展產(chǎn)生惡性影響[4]。
初中教師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應用任務導入的教學方式,能幫助學生對其中重點字、詞、句的學習與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提高學生的記敘文閱讀能力,才能有效縮短學生的記敘文閱讀時間,使其快速找到文章的中心主旨,培養(yǎng)自身的思考與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