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秋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樂安中學,福建廈門 361000)
教育領域的深度學習理念是指學習者在理解的基礎上,批判性地認識和理解新知識,將其納入已有認知結構中。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淺層學習,深度學習更加關注教學內容的核心本質,強調新知的自然生長和主動建構,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分析能力、批判思維等高階思維培養。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貫徹深度學習理念,落實多元化課堂教學策略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教師應從多方面激活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拓展課堂教學維度,提升化學課堂教學效果。
“問題解決”教學策略與單一的“解決問題”存在很大差別。解決問題是指解決某一具體問題,關注問題結果的正確與否;而問題解決策略旨在通過化學問題科學投放,啟發學生課堂思維,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探究氛圍,改善學生化學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化學學習能力。這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具備很強的典型性和啟發性,既能貼合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認知建構提供有效素材,又能激活學生課堂學習思維,指明課堂探究學習的思維方向。教師以學生熟知的已有化學知識或生活經驗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問題情境和現代信息技術輔助下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展開一場高質量的思維活動[1]。
例如,在魯科版化學必修一“電解質”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常常把離子方程式“寫、拆、刪、查”的四步數學方法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忽略了“離子反應”化學概念的本質內涵,容易使學生課堂理解停留在表面。教師在離子方程式書寫教學過程中,把具體的書寫方法放在后面,先設計課堂問題,啟發學生化學思維:哪些物質需要拆成離子的形式?為什么要拆?所有離子在反應后都發生變化嗎?學生結合課堂學習內容,討論交流后一一得出答案。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加深了對化學的認知,從深層次把握了離子反應的化學本質。此時,教師再深入講解離子方程式的具體書寫方法,可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要結合學生不同認知階段的特點展開活動設計。雖然高中生的學習意志和注意品質已經有了明顯提升,但他們每節課能夠高效投入課堂學習活動的時間還是僅有10~15 分鐘。如何能夠延長學生課堂思維活躍時間,是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課題。首先,教師要確保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度,在具體情境支撐下,調動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其次,要提升活動內容與教學目標的契合度,把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分割成多個小環節,有針對性地融入不同活動中;最后,要避免活動形式枯燥、單調等問題,提高活動設計的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2]。
例如,在對“硝酸”這一課展開深度教學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分割成六個活動模塊。第一模塊是硝酸物理性質認識,通過實物、圖片演示,讓學生進行觀察總結;第二模塊是硝酸化學性質認識,引導學生從物質分類角度推測硝酸化學性質,通過類比鹽酸來認識硝酸的通性;第三模塊是硝酸特征認識,借助新聞視頻、反應現象,讓學生認識到硝酸的不穩定性;第四模塊和第五模塊分別是硝酸與金屬、非金屬反應認識,借助實驗視頻微課,揭示硝酸與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特點,組織學生推導和書寫其中的反應方程式;第六模塊是總結研究物質的方法,將之前五個活動模塊的結論進行系統化、結構化提煉,讓學生認識并掌握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整個活動過程環環相扣,很好地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生本意識和目標意識,增強了化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大數據、微課、云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都是近年來教師喜聞樂道的。注重現代信息教學方法是深度學習理念所提倡的教學形式,但教師不能過度依賴現代教學手段,而脫離了教學內容。高中化學教學內容的關聯性強,一個小問題、小知識點往往可以延伸出很多問題。教師要以問題為抓手,做好課堂教學的問題追問。教師應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在整個知識網絡中的地位,對核心內容的講解要緊抓化學知識的關鍵要素,從多個角度編創化學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把握化學知識的本質內涵。在講解碎片式知識點時,教師要與其他相關知識建立鏈接,使學生掌握關聯知識之間的聯系點,建構全面、準確的知識體系[3]。
例如,在教學“鋁與堿”的反應時,教師展示了固體管道疏通劑的圖片,標明主要成分為鋁、氫氧化鈉等,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我們已經學習了氫氧化鈉的強堿性,能夠腐蝕殘渣,為什么還要加入鋁粉呢?”學生的猜想五花八門。待有學生提出可能兩者會反應產生氣體,從而增強驅動力實現管道疏通后,教師及時追問:“如果兩者可以反應產生氣體,那么這種氣體可能會是什么呢?”學生課堂學習思維都被激活,投入討論交流中,從已學的元素守恒和化合價守恒角度對問題展開深度探究,做出了該氣體是氫氣的猜想。教師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配合有效的深度追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價值,深化所學內容的認知層次。
實驗探究教學在化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高中化學教師對實驗教學越來越重視,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更傾向于實際操作訓練,缺少有效的思維啟發誘導,限制了實驗教學的生成性、探究性和教育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實驗教學效果[4]。相比不斷強調實驗步驟、注意事項,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實驗內容,啟發學生對整個實驗進行思考和質疑,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教師要組織學生一起完成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實驗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和注意事項。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實驗內容,完成自我反思和糾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實驗參與感[5]。
在“探究銅與濃硝酸反應產物”實驗中,銅與濃硝酸反應后,溶液會呈現綠色。教師組織學生從反應體系中,對產生該反應現象的原因展開猜想。學生提出的猜想主要集中于4 個方面:硝酸銅濃度不同導致的;硝酸銅溶液溶于硝酸中導致的;NO2溶解于硝酸銅溶液導致的;硝酸銅溶液在硝酸溶液體系中溶有NO2導致的。教師將學生想法匯總后,不急于評判對錯,而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相應的實驗,對這些猜想一一驗證。學生參與實驗的熱情很高,通過多組實驗反復驗證,得出了第四種猜想是正確的探究結論。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用理論知識對實驗結論加以解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深度學習理念從學習目標、記憶方式、知識體系、關注焦點、投入程度、思維層次、學習動機等多個維度對高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深度學習理念教學內涵,加快師生關系轉變,調整課堂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在積極思維、主動參與中對課堂教學內容形成更為深刻的認知和理解,促進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的提升,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化學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