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國杰
(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實驗學校,江蘇興化 225700)
高中物理課程難度較大,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并且長期以來學生在物理課堂上比較被動,這就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學習難度。要緩解學生的壓力,使學生輕松、高效地學習物理知識,教師就需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物理課程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內容。因此,在高中階段,學生不僅需要學習物理,還需要學好物理。但是,在傳統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效率不高,難以實現自主學習。
要構建以“學”為中心的物理課堂,教師應轉變學生的認知,使他們認識到物理是一門有趣的課程。為此,教師可以將物理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中發現物理知識,從而增加學生對物理課程的親切感,讓學生產生想要了解物理世界的想法,以此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物理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物理知識源于生活,應用于生產生活。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也可以引入在生活中運用物理知識的案例,還可以引入物理學家及物理知識背后的故事,以此拉近物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物理學習有更濃厚的興趣和更強的信心。
例如,教授人教版高中物理“溫度和溫標”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水銀溫度計,然后詢問學生是否使用過這種溫度計,學生的答案是肯定的。教師繼續提問學生:“同學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溫度計的讀數會變化,這是什么原理呢?”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到在溫度計中的水銀是測溫物質,其受熱會膨脹,利用這一特性便可以制作水銀溫度計。學生理解水銀溫度計的原理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還可以用什么物質制作溫度計?”對這一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聯系自己掌握的知識,大膽想象并表述觀點。最后,教師可為學生講述氣體溫度計、雙金屬溫度計及熱電偶溫度計等,并為學生播放應用這些溫度計的視頻,以此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高三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許多物理知識,但學生的掌握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部分學生對整體知識掌握較好,但有的學生對部分知識掌握不夠牢固。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基礎較好的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識,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則比較吃力。基于此,教師應采取分層探究方法,指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不同的探究學習活動,以此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1]。
例如,教授人教版高中物理“功、熱和內能的改變”一課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分層探究學習。首先,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學習水平、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并以此為依據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確保組內學生能夠實現優勢互補,讓各組整體水平相當。其次,分組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問:“在空氣壓縮引火儀底部放置少量的硝化棉,迅速壓下筒中的活塞,可以觀察到硝化棉燃燒的火苗,為什么硝化棉會被點燃?請嘗試著解釋這個現象。”再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究,鼓勵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并查閱現有資料,在此基礎上大膽進行推測和討論。最后,教師依據各組的探究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本課時的內容。這樣的教學可以實現以“學”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以“學”為中心就是要將學生的“學”置于教學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將教師的“教”置于中心位置,在這一要求下,教師應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并以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講解物理知識,如通過可視化教學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授人教版高中物理“液體”一課時,對液體具有表面張力這一事實,學生并不了解,如果教師直接講述這一知識,學生必然難以透徹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圖片或實驗,將教學內容可視化,以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物理知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展示水黽停在水面上的圖片,以說明液體表面與內部性質不同,使學生認識到液體的表面有張力。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這樣的實驗:將一條細棉線的兩端分別系在鐵絲環兩側,使棉線處于松弛狀態,然后將鐵絲環浸于肥皂液中,過一會兒后拿出來,這時鐵絲環上就會有肥皂液薄膜,薄膜中的棉線依然是松弛的,若刺破棉線一側的薄膜,另一側的薄膜就會收縮,棉線就會繃緊。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液體的表面張力,既增強了物理教學的趣味性,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物理學的發展離不開實驗,許多物理理論是經過實驗驗證得出的,也有很多物理知識是在實驗中被發現的。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許多物理實驗,教師應認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意義,合理開展實驗教學,使學生借助實驗理解理論知識,并進行自主學習[2]。
例如,教授人教版高中物理“用油膜法估測油酸分子的大小”這一實驗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分析這個實驗,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理順實驗思路。明確了實驗思路和原理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開始實驗。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問題,促使學生順利完成實驗。實驗結束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數據,并與學生討論實驗結論。在這樣的實驗教學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自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自然地實現了以“學”為中心。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教學評價也會反作用于課堂教學[3]。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科學實施教學評價,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更加客觀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問題,進而不斷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在評價課堂教學方面,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客觀分析學生的建議或意見,在此基礎上完善物理課堂教學,使學生對教學更加滿意,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是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學的需求。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與物理聯系起來,消除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畏懼感,也可以應用分層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還應進行可視化教學,科學開展實驗教學與教學評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構建以“學”為中心的物理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