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荔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南門學校,福建莆田 351100)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飛速發展。國家對人才標準也隨之發生變化,從提出素質教育到目前的“雙減”政策實施,都意味著國家需要的人才已從知識型人才轉換為具有綜合素養的全面型人才。而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始終具有幫助和促進其他學科學習的重要作用[1]。文章提出回歸課本,重視將語文要素落實于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教材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載體,為什么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在每個單元的扉頁都會提出單元要素呢?因為一、二年級屬于學發音、識字階段,是初級階段,在此基礎上從三年級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知識訓練,設置語文單元要素,有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單元要素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對字、詞、句的理解等基礎語文知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相關語文能力,還包括語文學習過程中應該采用的方法和習慣的培養,等等。所以,教師需重視教材,重視單元要素的學習,掌握教材的編排方法和特點,從真正意義上讀懂教材,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并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這是教學的目標,是落實語文單元要素教學的基礎,也是前提條件。
教材的編排(語文要素)設置依據學生的識字量、閱讀水平、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表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由淺入深,逐步引導,這符合學生語文知識構建、能力培養的規律。例如,通常人們對閱讀的認知是看書或者讀書,實際上閱讀是一種具有系統性的教育內容。那么教師應怎樣教學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考慮到一、二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和領悟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每學期課本中專門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單元形式——閱讀策略單元,單元要素包括從猜想、預測到閱讀換位思考、提出問題,最后到掌握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并能根據目標自主選擇最有效的閱讀方法。根據有層次、有梯度的縱向單元要素進行針對性閱讀訓練,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閱讀的方法和規律,提高閱讀能力。語文單元要素對知識的寬度和廣度進行了仔細的斟酌,各單元的語文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逐步實現知識體系的建立和閱讀能力的提高。
每個單元的扉頁設置的單元要素,既是單元內文章編排的依據,又是單元學習的重點。教師以此為教學目標,能明確要教什么、學生要學什么。通過對教材的認真分析,我們得知:單元要素涵蓋的內容廣泛,但定位精準。例如,五年級第二單元的單元要素是“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那么具體有哪些方法呢?首先,集中注意力、快速閱讀;其次,把握中心,快速跳讀,面對篇幅較長的文章,要把握中心事件,快速閱讀,不需要一字一字地閱讀;最后,多效并舉,重點閱讀。從近幾年的高考中我們不難發現閱讀量在逐年增加這一現象。所以無論為了培養語文綜合素質,還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學生都要提高閱讀速度。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單元要素,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掌握技巧,提升能力。
四年級第二單元的導語是“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單元要素為“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寫一個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寫出來”。這是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結合,更是中心思想和方法論之間的關系。首先,激發興趣,拓展認知。教師可以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并加深理解。其次,遵循規律,習慣養成。教師可以從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提問開始,讓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再對問題進行分類、篩選、思考,幫助學生通過提問的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引發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并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方式逐步養成提問的習慣。最后,學以致用,鞏固強化。學生要提高觀察能力、歸納分析的綜合能力和寫作能力,而這些恰恰體現了“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的內涵。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融合導語,雙管齊下,這不僅能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還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從讀一讀、認一認,到想一想、品一品、說一說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實現抓基本方法、學基本內容、形成基本習慣、培養基本能力。
以四年級第二單元為例,“呼風喚雨的世紀”的單元要素是“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在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并拋出問題:“你知道哪些科學發明和發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出現的問題,如“發現和發明有什么區別?千里眼、順風耳和騰云駕霧的神仙在現代指什么?”等進行教學,或讓學生嘗試提出問題,如“為什么說科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為什么要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等。然后,教師讓學生分小組討論“20世紀的科學技術創造了哪些神話?”并開展小組間的比賽。這些教學方式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好勝心,使其真正理解為什么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并逐步引導學生形成熱愛科學,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的正確價值觀念。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教師應整合一切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根據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提問法、研討法、假設法、小組討論法等,在教學中真正落實語文要素。
語文要素不是將所有的知識細節化,列成一個一個的知識要素,這些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比如,六年級上冊的單元要素是“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钡诰耪n《竹節人》的要求是:同一篇文章,閱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不同,采用的閱讀方法不同。教師由此根據“寫出竹節人玩具制作指南,教其他人玩這種玩具”“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講述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的內容,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進行討論。第一組任務是“制作指南,教其他人制作玩具”。學生應選擇快讀、精讀相結合的方式,提煉語言要做到簡明扼要,制作指南要考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組任務是“體會玩具給人們帶來樂趣”,需關注詞語運用,尤其是一些夸張的詞語,如威風凜凜、鏖戰;加深對句子的理解,如利用破課桌玩竹節人游戲,將破課桌變成古戰場。學生從文章中提煉出幾個具體事例,體會玩具帶來樂趣。第三組任務是“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相關聯的有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事方法、寫作特點、由此得出的人生感悟等。通過落實單元要素,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理解了詞語的運用,加深了對句子的理解,同時提高了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等。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這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關鍵。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是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手段,還是以學生為出發點,實現高效課堂、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