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2020年9月21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經國務院同意,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充分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結合我國體育和教育兩大重要環節,相互促進共同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發揮其內在優勢,改革創新學校體育和青少年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動力。
“體教融合”將競技人才培養和學校體育融合,將競技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手段,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及全面發展同時,發揮學校教育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基礎作用,促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科學全面發展。充分發揮體育在增強學生體質、提高競技水平的雙重作用,兩者相互融合,統一目標,統一思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促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體教融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體教融合”進一步完善可以有效促進教學體系的健全,教學理念的轉變,有效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最大可能發揮體育的作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有效融合全面發展。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特有的教育價值是不可替代的。每一項運動在校園內開展都有著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武術在校園內開展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也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舉措。武術想要在校園內順利開展,還要解決一些阻礙其發展的現實問題。
其一,師資力量的水平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教”和學生“學”相輔相成,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目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其內涵了解都有所欠缺;其二,當前,學校武術的教學內容主要針對技術動作的學習,對傳統文化以及武術道德思想教育方面還比較欠缺。教材內容單一、課程時間短、武術學習周期長等因素影響,學生能學到的技術僅限于了解層面,嚴重影響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2]。缺少武德思想教育,學生掌握只有技術動作的外殼,失去了武術的靈魂,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其三,教學資源,有待完善。部分學校會開展武術課程,但缺少專業訓練的場地、器材、學校的支持及客觀因素,這些是學校武術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也使學校武術改革路上更加困難!
要深刻了解“體教融合”戰略對學校武術推廣作用。抓住國家這次提出“體教融合”的要點,這是學校武術深化發展重要的機遇,也是促進整個武術項目及武術行業發展和推廣的機遇。因此現存的問題,在這次的體教融合戰略中能逐步解決。
改革師資聘用模式,要通過在學校設立教練員崗位、購買服務等方式為優秀退役運動員進入校園當體育教師、體育教練打通通道1。通過設置不同的教師崗位,促進師資隊伍穩定和水平的提高,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結合校本特色課程,定期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在職在崗教師的武術教學水平。
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武術文化,必然會促進教學方式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可以促進武術項目的發展和精神的傳承,激發學生愛國情懷。武術文化的發展不能僅局限在于學校內和教材中,更要體現在文化思想、武德禮儀等方面進行教學,這對豐富教材內容有著巨大意義。利用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武術在校園內發展,為培養競技武術提供后備人才,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傳承。
當前,我國中小學武術課程開展需要增加,場地問題應及時得到解決,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培育一定數量的特色武術學校。通過自媒體、網絡等大眾日常能看到的方式進行宣傳,可通過武術項目演出等表演形式,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武術,感受武術魅力,將武術運動深化到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帶動武術運動的普及和發展,促進武術項目在校園內的順利開展[3]。在促進武術發展同時也促進國家體育事業發展,增強青少年體質。
“體教融合”作為當下競技體育和學校教育事業相結合的發展新方向,《意見》的頒布是促進武術在校園內開展的一個大好時機,為培養優秀競技后備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徑。深刻認識“體教融合”的本質和價值意義,厘清基本認知和實踐之間的困難,充分發揮體育育人價值,科學有序的推進武術項目在學校的發展,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和思想道德品質各方面發展的同時,也可以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體育后備人才,為武術入奧做好人才方面儲備,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旨在不斷科學有序的推進我國武術在學校內深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