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姬
(福建省霞浦縣第二小學,福建霞浦 355100)
科學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漫長又復雜的系統工程。現階段,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制約了科學學科對小學生科學意識培養的作用,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核心素養教育大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探索高效、有趣、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模式。
小學科學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一些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兼任教師多。一些學校的小學科學教師由語文、數學教師兼任。新課程改革后,雖然小學科學課程課時量由原來的兩節增至三節,但是實驗教學仍然是一大難題,教學有量無質。另一方面,一些專任教師的專業能力較弱。專任科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科學理論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造成書本知識與實踐應用脫節,教學效果事倍功半[1]。總之,現有的師資配比很難滿足小學科學實驗發展趨勢。
筆者認為,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方向應是培養小學生熱愛科學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因此,科學教學不僅要傳授科學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懂得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僅有理論知識并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還要具有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因此,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既是學校的教育目的,也是社會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小學承擔著培養社會可用人才的社會責任,而社會也有一定的教育責任,需要為人才提供優良的教育環境。這是良性社會教育循環的最佳方式。因此,學校的科學實驗教學要與社會接軌,而社會教育必須與學校教育疊加,兩者相輔相成。只有開放性的科學實驗人才培養模式,才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不斷提升。
小學科學實驗內容豐富、知識面廣,涉及許多領域,教學難度大。小學科學教師要多方面、多層次、多手段進行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愛好,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內容,確定多元化的訓練方式和考核機制,將培養實驗意識落到實處,擺脫傳統的應試教育思維,做好素質培養工作。由此可見,只有綜合素質高、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師才能勝任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筆者根據自己的一線實踐教學經驗,從以下五點談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改革的路徑,以供參考。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首先要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打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程體系的編排,但是不能以傳統教育的思維模式為主導,而是要注重現代教育的“創新思維”培養模式,強調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根據社會發展情況創新課堂教學內容,同時注重“一以貫之”的教育思維。很多時候,學生覺得科學理論知識過于龐雜,對知識的消化緩慢。所以,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如舉辦發明競賽、布置實驗項目比賽等,同時讓學生通過專業知識對身邊的事物進行創新,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體系的探索、質疑、試驗、探究,讓創新思維貫穿于學生的科學學習中。
在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與初中、高中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銜接,提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綜合效果。首先,教師要將教材內容與實驗課題進行深度融合,并圍繞實驗創建小組。其次,在實驗中,教師要以實驗室中的資源為主要依托,按照實驗內容對其進行分類,讓學生熟悉科學實驗的具體操作方式。最后,教師要根據每次實驗課題的不同,讓學生自由組織實驗小組、自主確定研究課題,不要過多地干預學生創作。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想法與教師溝通,但是實驗的主體框架必須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交流中產生思想碰撞,增強科學實驗教學機制的融合創新性。
當科學實驗課程進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已經對自身的興趣、愛好、未來學習方向有了大致了解。教師可以提前在教學中融合科研訓練,如建議學校建立一個網絡平臺,教師可以將自己的實驗操作過程上傳到平臺上。學生瀏覽網站,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愛好選擇學習,然后教師與學生一同努力將實驗思路付諸實踐。這樣的科學實驗訓練方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輔助,提前讓學生感受科學實驗訓練,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意識。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過程。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從無到有”的理論知識教學,然后促使學生實現“從少變多”的學習經驗積累。長期以來,師生都處于應試教育的環境中,教師的教學思想中不免有傳統教育方式的慣性,在科學實踐教學中總是將自身的思想和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課堂上,教師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提供實驗操作路徑,點明教材內容重點,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演示進行模仿,久而久之,導致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效率低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尋找科學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實驗知識,積累實驗學習經驗,提高實驗能力。
科學研究需要學生秉承科學、嚴謹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師在日常科學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小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意愿,并在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更多地作為教學輔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并針對當前的科研項目分享一些前輩和先驅的事跡,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和學者來校訪問和講座,針對自身的科研事跡和學術思想與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談談對科學實驗的看法,讓學者與學生之間產生思想碰撞。
小學科學實驗知識門類繁雜,具有技術含量高、學科交叉性強等特點,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科學不斷發展,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優選課程內容。學校應組織相關的學科課程分析小組,由資深的一線教育工作者作為骨干,結合現狀,將不同領域中的科學應用穿插在課程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興趣選擇,提升學生的實驗興趣。現代科學實驗的發展不可能依靠個人完成,團隊配合和協作是未來科研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溝通和合作意識。教師可以先充分了解學生的科學實驗知識基礎,然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為其制訂相應的實驗課題,小組成員明確分工,消息共享,以此鍛煉學生的團隊配合能力。小組成員之間還要注重“角色互換”,即學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務后,還要了解和嘗試其他小組成員的任務,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完成相關的實驗后,每組都要進行成果匯報,其他組對其進行提問,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和鍛煉溝通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師專業能力不足、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等。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了更加明確的改革方向。教師要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構建現代科學實驗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