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蓮
(福建省屏南縣棠口中心小學,福建寧德 352305)
在小學數學課上,教師要靈活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新穎、活潑的學習環境,打造精彩、靈動的數學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些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較弱,無法熟練操作信息化教學設備,更不會創新利用最新的教學軟件設計和應用信息化教學平臺,這極大地制約了信息化教學的有效實施[1]。
有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忽視小學生樂于探求新知的特點和需求,使用的教學手段生硬、粗糙,制作的課件粗制濫造,不善于將傳統教學手段與信息化教學設備相融合,難以通過互聯網有效收集、整合教學資源。
小學數學課上,信息化教學常流于形式,缺乏合理設計,數學課往往成了課件展示課。教學課件缺乏原創性,教師只會簡單地從互聯網上下載、直接照搬相關課件資源,創新設計意識不足,極大地制約了信息化教學課件對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實用價值[2]。
微課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融合的創新成果。微課資源搭載著豐富的動畫和影音等元素,能突破學習時空的局限性,彌補傳統自學方式的不足,為小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支持,促使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學習的積極心態,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3]。
在小學數學課前,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種有用的教學資源,創新設計微課教學視頻,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和探究數學的環境,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行動,主動查找自己學習中的疑難和不足,為后續的課堂學習做好準備。例如,在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一節教學前,為使學生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和計算應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結合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錄制了一段約10 分鐘的微課視頻,借助微課向學生直觀介紹了“分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實例,激起了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認真進行預習,深入思考分數的知識,并適時借助配套導學習題進行課前訓練,較好地把握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在此,教師利用微課視頻輔助學生進行自主預習,讓學生有目的地查找自己存在的學習問題,學會利用相關的輔導資料,事先了解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PPT 是一種便捷的、使用廣泛的多媒體教學演示應用軟件。PPT 課件具有功能豐富、操作簡便的優勢,能為學生提供許多富有教育意義和價值的學習資源。小學生好奇心強,樂于探索數學真理。PPT 課件通過圖例、文字、音頻、視頻等豐富內容和資源,展示更加形象、具體的學科知識,降低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增添數學課堂活力,能為學生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獲得更真切的學習體驗,更好地激發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緊密圍繞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點、重點和難點,適時利用PPT 課件為學生營造貼切、有趣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和概念。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時,教師巧妙應用PPT 為學生展示了故宮、鳥巢、水立方等典型建筑物,并引導他們認真觀察、分析這些建筑物的對稱圖形和特點,接著又利用多媒體軟件的平移和旋轉功能,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圖形的運動軌跡,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索圖形變化的興趣,增進其對圖形的認知和理解,培養他們良好的空間觀念。
電子白板是一種新穎、便捷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探究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應用電子白板,融合文本、圖例、視頻、音頻等各種豐富資源,刺激學生數學思維,為學生營造圖文并茂、音視齊全的良好場景。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中的“三角形高的定義”和“畫高”等知識時,教師就巧妙應用電子白板來呈現“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搭帳篷”的Flash視頻,借助動畫中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帳篷來增強視覺效果,然后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哪個才是小頭爸爸搭的帳篷,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定義。學生們紛紛開展交互探究,加深了對三角形特征的理解,很好地突破了本節課中的重難點知識。
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電子白板設計課堂演示場景,鼓勵學生上臺借助白板進行當堂操作和演示,從而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的橡皮筋功能描繪出三角形,接著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演示、互動探究,加深學生對“圍成”這一概念的理解;通過動手演示操作,以及電子白板的放大鏡功能,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三角形“邊與邊首尾相連”的特征,理解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學會了用三角尺畫三角形的高,掌握了三角形高的畫法,提升了學習實效。
當前,許多小學信息化教學設施的配備有明顯的提升,網絡化、數字化教學資源極大豐富,深入推廣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可能。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搭建形式多樣、師生喜聞樂見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延伸數學課堂,為學生鋪設更寬廣的學習園地,引領拓展實踐學習,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建設校本學習資源庫,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共享學習平臺,并將日常數學教學中遇到的經典教學設計、優秀課件、典型習題、易錯頻錯范例、精美圖例、學習資源包、精彩數學典故、數學家事跡、數學學習心得、競賽經典題目、學生自創微視頻等富有價值的素材上傳到平臺上,讓大家相互分享、共同學習。這也為教師備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從而充分發揮信息化資源的教學價值。例如,在教學“認識年月日”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鏈接入校本學習資源庫,搜尋有用的教學圖例,引導學生針對本節主題進行循序漸進的學習。
另外,教師還可以適時開展課后在線輔學,激勵學生完成線上家庭作業,通過班級釘釘群平臺加強反饋,收集學生的數學學習實況;或者鼓勵學生在課外利用網絡收集和整理學習素材,鍛煉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充分利用釘釘群、校本學習資源庫等平臺,鞏固數學學習成效。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圓的面積公式推導”一課后,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鏈接本班的資源庫,收集關于圓的學習資料,鞏固所學的“圓的面積”概念,更好地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拓展了解關于圓周率的數學故事等。在拓展學習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分享,有效回顧和鞏固了知識,訓練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數學綜合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促進數學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小學數學課堂實效。教師必須積極總結信息化教學的經驗,勇于創新教學方式,充分、合理地應用好信息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打造生動、有趣、靈動的數學課堂,持續激勵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