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琦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開發區小學,江蘇南京 211200)
數學源于生活,且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教師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數學元素,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與質量上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現實生活與數學存在密切的關聯,生活中需要用到較多的數學知識。這說明教師應在生活中尋找教學資源。生活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教師根據實際的生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偏低,對很多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極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在上課時常出現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情況[2]。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充滿生活氣息的情境,使其身臨其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目光,使其集中注意力。良好的開端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數學課堂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的引領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邏輯思維能力造成影響。在生活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挖掘生活中的各種數學問題,并將其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隨后在課堂上采用這些生活實例為學生展開教學,進一步拓寬其數學視野,避免學生的學習局限于課本中。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學“100 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體驗數字大小的方式,讓學生對數字形成感性認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一捆小木棒直觀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一根一根地數,隨后慢慢增加捆數,直到增加至9 捆為止。教師繼續讓學生一捆一捆地數,并讓學生算出9 捆共有多少根木棒,之后每增加一捆木棒,就問學生共有多少根木棒。當學生認識到100 根木棒后,教師再讓學生通過10 根10 根的方式數,數至100 即可,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數感。隨后,教師可將這幾捆木棒放在一起,讓學生直觀地感受100 根木棒究竟有多少。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陶行知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小學數學教師在向學生講解新的知識點時,需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小學生現有的數學知識基礎上,幫助小學生將知識轉變為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學內容,使其能夠直觀地了解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從而使其真正體會數學知識的意義,加強對知識的理解[3]。
以“簡單的小數加、減法”一課為例,教師可在上課時告知學生:“今天班級的小超市開張,看看小超市都有什么商品。”隨后,教師向學生展示商品及其價格:一套尺子2元、一個圓規5元、每支筆0.8 元、每塊橡皮0.5 元等。這樣一來,教師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并與學生共同扮演小超市中的售貨員和顧客,接著向學生提出問題:“商品都已擺放好了,在超市開業前,我們需要對銷售人員進行入職培訓,以便更好地為顧客服務,現在請隨意選擇兩種商品來計算價格。”在學生回答后,教師需對學生回答的算式進行整理,得到的相關算式,包括“2+5”“2+0.5”“5+0.8”等,整理結束后讓學生自主選擇一道題計算。培訓后,教師可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售貨員,并讓其在售貨時探究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相互聯系,自主探究答案,不僅能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還能有效提高數學思維,從而為靈活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注重學生的實踐,他認為,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實踐。這種教學思想闡述了教學與實踐之間的關系,主張教學為實踐服務,而這恰恰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一致,也就是讓學生通過有效的實踐來不斷學習知識,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4]。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對生活教育理念引起重視,通過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其數學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現實生活中需要計算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在學生舉例說明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設置相應的問題,如以校園小道旁邊的四方形花壇為例,讓學生求出花壇的面積及體積,還可根據花壇及教材內容延伸出一道思考題:“某一公園有一塊長方形草坪,由于行走需求,需在草坪中間垂直鋪設兩條小道,橫向道的長度為40 米,縱向道的長度為24 米,中間兩小道交叉面是一個邊長為1 米的正方形,請問這條小道的面積共有多少平方米?”這種設置問題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教師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再與同學討論交流,使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校的數學教學對教師的依賴性過大,沒有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間。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通過實踐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漸在日常生活中拓展自身的數學視野,以便更好地消化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拓展和創新不應僅限于課堂,教材的范圍應觸及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數學,拓展數學課堂,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思維,學會觀察世界[5]。
以“多位數的讀法和寫法”一課為例,教學前教師可引導學生自行收集與該課相關的數據,并在課堂上向教師和同學匯報自己找到的數據。在收集相關數據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確認收集的數據項目,如“當地某一5A 級景區每年的人流量”“各個城市的土地面積”等,通過搜集數據項目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認識到這些數據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在收集數據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分組的方式進行學習,共同解決數學問題。小組成員通過多途徑查閱資料,分析數據,整理研究成果,可有效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活動拓展主要通過課堂與課外學習空間相互結合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用數字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同時,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到枯燥、煩悶。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同時,拓寬自身的數學視野,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運用生活理念對學生進行教學,有助于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受到教材和課堂的限制,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利用引進生活教學資源、探索生活數學問題、探索生活實踐,以及延伸、拓展生活活動等教學方式,可有效提高生活教育理念指導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