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林
(甘肅省華亭市第三中學,甘肅華亭 7441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要求學生在初中階段背誦優秀的詩文160 篇(段),同時針對各學段的學生提出學習詩文的重要作用。古詩詞學習不僅可以豐富初中生的文學基礎知識,還可以開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其審美情趣。古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古詩詞學習在初中階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初中階段涉及的古詩詞,雖然大多言簡意賅,但其意境普遍較為抽象,而學生的知識儲備相對不足,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1]。加之,目前一些語文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形式單一,使得語文課堂缺少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從而大大影響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這些都為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教學造成了諸多困擾。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但由于傳統教學思想“根深蒂固”,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當前階段,由于一些教師對群文閱讀的認識不足,出現了教學目標定位模糊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教師簡單地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視作“1+1”的過程,由于需要講解的古詩篇(量)增多,導致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完成教學任務上,忽略了教學目標的制定,未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另一方面,教師在群文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對古詩詞群文閱讀中思想教育內容的講解,忽視了對基礎字、詞和句的講解,導致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課演變成為“思想教育課”。
在目前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地按照教材進行教學,以應試教育模式中的重點、難點、考點為主,很少考慮學生在語文核心素養方面的提升,未能對議題及文本的選擇引起重視。
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問題環節,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過程的連貫性,不得不設置大量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內容,教師要么講得過多、過細,導致學生完全成為“學習的機器”,缺乏思考的空間;要么問題設計過多,不夠精細,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忙于找到問題的答案,沒有充足的時間內化教師講解的知識。
“群文”是指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所選擇的一組文章?!叭何拈喿x”是一種閱讀模式和方式,也是當前學術界探究的全新的閱讀方法,是指在特定時間段內,教師對選定議題范圍內的多個閱讀文本(沒有主次劃分)進行指導,旨在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群文閱讀是當今教育形勢下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旨在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廣闊的閱讀資料。
第一,主體性。群文閱讀模式主要強調學生的重要作用。在整個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與教師通過互動和討論完成教學過程。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尤其是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把握“導”的度,始終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第二,交互性。教學活動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深層次對話的過程。為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及群文閱讀的有效性,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三者必須有機融合、缺一不可。因此,教師除了要精心備課,還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保證三者之間的協調、統一。
第三,探究性。在設計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時,教師應圍繞涉及議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盡可能地調動初中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應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形成獨立的觀點,為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奠定基礎。
“議題”和“文本”的選擇可謂是群文閱讀的靈魂,一堂成功的群文閱讀課,離不開這兩者。教師除了要明確主題外,還要在此基礎上精心選擇文本。在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中,文本的選擇應充分注重對“群”的理解,即有針對性地收集相關文本。教師應在確定議題的基礎上,圍繞同一議題收集古詩詞,為群文閱讀提供必要的素材,使閱讀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在古詩詞群文閱讀中,文本的選擇即為古詩詞的選擇,所以教師在選擇文本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文本選擇應以教材為基礎。群文閱讀教學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新的、更適合學生實際發展情況的教學形式,其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以教材為載體,在此基礎上進行活動。例如,在教學《飲酒(其五)》時,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把握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此時,教師可考慮選擇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系列古詩進行群文教學。
其次,教師選擇的古詩詞之間在內容上要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教師在選定文本時,一定要深挖教材,在事先敲定的議題基礎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詩詞作品,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可以依據文本內容選擇文本,通過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尋找文本之間的聯系點。例如,在教學《卜算子·詠柳》一詞時,教師若以梅花為議題,可以選擇王安石的《梅花》、盧鉞的《雪梅》等古詩;如果以冬季景色為議題,可以選擇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最后,文本選擇應與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相契合。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選擇文本。一開始,教師可以選擇淺顯易懂的內容,隨著年級升高,教師可為學生選擇有一定難度的古詩詞。教師如果以古詩詞中的“蓮”為議題,可為七年級學生選擇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為八、九年級學生選擇周邦彥的《蘇幕遮》和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
引導問題是指教師為完成預期的閱讀教學任務,在已選定議題的基礎上提出的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問題。在文化自覺背景下,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不只是簡單地對古詩詞進行閱讀和理解,課堂上呈現的大篇幅古詩詞均是由教師精心篩選而來的。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結合古詩詞群文閱讀的組織情況向學生提出引導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理解古詩詞,讓學生在反復的吟誦中領悟古詩詞的意境美,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習效率。教師設計引導問題需注重以下兩點。
其一,語文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古詩詞學習的基礎,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從而設計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更加切合的引導性問題。其二,引導問題的設計應從整體出發,始終圍繞教學目標。由于初中生的認知和智力存在一定差異,所以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一定要從整體出發,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開展教學。例如,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可先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教師可依據學生提出問題進行二次加工整理??傊?,在問題的設計上,題目數量既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題目難度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務必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而取得層層遞進的教學效果。
總之,廣大一線語文教師務必要在對群文閱讀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做到吃透教材、熟悉文本、精心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備知識、備情感),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建立自己學習語文古詩詞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