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山東省社會信用中心
長期以來,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主要通過傳統的管理方式進行。信用時代,使曾經看不見、摸不著的誠信逐步成為“有形資產”影響我們的生活,使事業單位的傳統財務管理模式既逢機遇又遇挑戰,對事業單位的管理效率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后由于某些原因,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在推進中并未取得明顯的效果。在此背景下,事業單位將進一步探索通過構建會計信用體系來提高財務工作的有效性,將挑戰視為考驗,使財務部門成為事業單位轉型的重要保障。由于國內關于事業單位會計信用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研究的問題在理論與實踐方面有一定的價值。
古書《左傳》中首次談到信用,《昭公八年》一問中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隋朝的思想家王通說過,“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誠信自古就是中國人立身處事的重要價值標準。小到人與人,大到國與國,“人無心不可,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威”成為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立身之本。
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后,2020年12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這將更加有利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制化和規范化水平的提升,進一步保障各類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范有序進行。《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我國下一步乘勢而上開啟新時代新篇章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的同時,財務管理的價值內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是極大觸動了事業單位財務人員對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良。作為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的重要因素,會計信用能夠提升會計人員的工作質量,優化會計信用體系,實現財務工作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信用時代,數據先行。作為提供事業單位財務信息數據的財務部門,有著“上承下接”的作用,快速處理單位信息,判斷自身發展情況,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信用時代,數據龐大且更新速度快,各類信息交織錯雜,財務部門在面對信息時不僅要篩選自身部門的,還要涉及人事部門、業務部門以及離休退休等多方面。相當數量的事業單位財務部門甚至還承擔有其他諸如人事、離退休、黨建等基礎部門的常規工作,背離了業財融合的大趨勢。工作壓力的增加、工作范圍的擴大導致了財務人員無心變革工作模式。常規地填報報表、預決算分析隨意應付幾句,造成對數據的分析利用工作開展得不深入、對決算中發現的預算執行和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不重視,決算促進預算管理、防范風險的作用沒有很好顯現出來。
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如今的工作量。信用時代,在各種技術的加持下,事業單位財務部門需要梳理職責、細化工作、明確分工、責任到人,這樣才能提高效率,保證財務信息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依托信用時代的技術,信息篩選方法多元化。財務部門在獲取快捷準確的信息數據的同時,信用時代也對財務部門的信息收集、篩選、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事業單位財務人員普遍年齡偏大,接受新知識的速度較慢、信息技術能力較弱,且身處信用時代,日新月異的新技術和更新迭代的新制度、政策,給原本就繁忙的工作帶來更大壓力。這些需要財務人員苦練內功,迅速適應時代。
會計信用作為財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因素,能夠約束會計人員的工作模式,實現會計工作人員工作質量的提升。以先進的技術標準構建會計信用體系能夠實現財務工作人員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通過“信用+會計”工作模式的組建,能夠實時捕捉到財務人員工作信息,實現對財務工作的進一步掌控。目前我國事業單位的會計信用體系建設還不夠深入。無法全面反映會計主體的信用情況,更無法滿足單位的需求。下一步應構建財務會計信息模式,依托會計信用體系獲取多渠道信息,取代信息來源路徑單一的傳統模式,實現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信用時代,信息技術、區塊鏈技術蓬勃發展,將會計信息技術標準納入會計信用體系中,實現會計信用的智能化,有助于推動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質量的提升和有效性的實現。第一步,樹立“信用+”的工作理念,推進先進技術在財務工作體系中的運用,加強信用監管機制在會計工作模式中的制約,完成工作模式的優質化。第二步,通過對區塊鏈、信息技術的運用,制定明確的會計信息技術標準,完成會計信用體系的參數建設。第三步,以“信用+”思想為基礎,根據第二步建設的會計信用體系模式,投入人財物力,構建財務會計工作一體化模式,提升部門整體實力,讓財務部門更好地為業務部門服務,增強事業單位轉型改革期的市場競爭力。
傳統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模式沒有明確分工和主體責任,財務人員除了與其他部門交織的事務性工作外,僅局限于記賬核算和預算決算。信用時代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一方面事業單位領導應明確單位財務工作職責,細化財務分工,使財務人員專心于本崗位工作,實現崗位的有效管理和監督。另一方面,財務人員要順應新技術的發展,跳出傳統財務的局限性,時刻關注行業新動向,為實現職能升級而不斷學習,提升自身信息技術水平,儲備審計、稅務、法律、財務分析甚至戰略等多方面知識體系,向全面型人才發展。這樣才能提高數據篩選能力和利用能力,保障財務工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會計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實施離不開事業單位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單位內部樹立誠信理念,積極開展誠信主題活動,通過現場活動、論壇講座、信用知識競賽、企業信用培訓等形式普及信用知識,提高事業單位職工的誠信意識,從內而外地保障會計信用體系建設的順利進行和有效實施,避免流于形式。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應在內部建立公正公平的組織文化,健全內部控制的激勵機制,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構建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完善內部控制保障機制。同時建立監管數據預警機制,實現跨部門相互監管工作機制,將風險控制在一定限度以內,在單位范圍內完成信息數據互聯互通,打造以會計信用體系為載體,實現信息互聯、信息共享,構建多維度、多輻射空間的財務智能化、信息化大平臺,助力共治共享的大財務監管新格局。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關鍵在于有效落實。實務中,會計信用體系建設有助于方方面面工作的開展。
在風險管理方面,事業單位能根據實時的信用風險波動,自動實現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析和監控,實時推送預警信息,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防患于未然,幫助決策者做出科學判斷;會計信用體系中的區塊鏈智能合約可以核實單位信息,評估信用風險,提高管理效率。事業單位的會計信用體系如能實現與銀行、審計系統的平臺對接,將為單位的信用風險評估帶來更高的效率。
在日常報銷中,在會計信用系統中設置網絡報銷模塊,“網絡報銷單填制-逐級審簽-紙質票據現場審核-劃款”,解決待處理單據任務。在報銷流程中,根據事業單位的實時信息,由系統自動評判加減分和評級,明確責任歸屬,提高財務服務質量。
在數據利用方面,圍繞事業單位管理的中心工作,密切跟進領導關心的問題和本單位所在行業領域的問題,深挖預決算數據的價值,會同人事部門對人均工資等進行同行業橫向及縱向分析,為單位安排預算補助資金提供依據,會同業務處室對項目經費使用進度、三公經費壓減情況進行分析,為下年度預算安排資金提供參考。開展專題研究,爭取形成一些有質量、有分析的分析報告。以角色審核中的問題為導向,依托會計信用系統,提升決算數據的利用價值。
近年來,信用時代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帶來了沖擊,事業單位在開展財務管理方面的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不足之處,需要事業單位在體系、組織結構、內部控制等多方面做出大幅度改變,提高財務數據處理和信息獲取的效率,構建會計信用體系,提升財務專業化水平。讓事業單位在改革潮流中把握先機,創造更多價值,獲得更長遠發展。本文從財務管理機制和組織機構、財務部門的專業化水平、會計信用體系建設幾個方面粗淺地分析總結了信息時代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所遇到的困境,并從技術、分工、內控、實踐幾個方面嘗試提出改善財務管理工作的建議,希望能夠促進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信用化建設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