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淑華
(山東輕工職業學院 山東 淄博 255300)
考核在教育系統中處于一個異常重要的位置。推行任何一項教學改革和創新,如果不改革其考核形式,使之與其相匹配,此教改舉措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將會流于形式[1]。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信息化的教學模式、教學資源和教學設計都已經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學中,數字化教學評價模式也匹配教學發展趨勢。
教育部考試中心在“十一五”工作規劃中已明確提出:“要在傳統考試中引入高科技方式”,它必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2]。王捷[3]通過研究發現國內外大規模英語考試改革的趨勢都是趨向于網絡化、數字化和無紙化。韓雪娜[2]、周娟娟[4]、鄒琦[5]等人都探討了無紙化考試的必要性。都認為這種新型的考試方式避免了傳統的紙張考試所具有的一些弊端。但這些研究都是對終結性考核評價的變革探討,忽略對形成性評價的研究。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基于超星平臺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設計一套數字化的教學評價模式。
2.1 數字化教學評價的特征。數字化評價相比于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在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上更具有先進性、公平性和科學性。
(1)評價主體。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評價的主體,全面地對學生各階段各環節的學習過程做出評價,忽視了學生也應該是教學評價的參與者。數字化教學評價可以形成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多元評價主體。
(2)評價內容。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模式忽視了學生思辨、評價、協作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缺少對整個英語學習過程的監督和考核。數字化教學評價從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多方面進行評價[6]。
(3)評價標準。數字化教學評價數據既可以用精確的分數和模糊的等級做出定量評價,還可以給出定性評價,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對學生學習的進展做比較全面客觀的評價[7]。
2.2 數字化教學評價的評價指標。基于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超星平臺的框架,我嘗試構建一個科學的數字化評價體系。該教學評價體系共分為三個層次:評價維度、一級指標、二級指標。
其中評價維度包括兩個維度: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各占50%的權重。既突出了學習過程的重要性,也考慮了檢測學習效果的必要性。
一級指標分為課前學習、課中表現、課后學習和學習效果。形成性評價的一級指標分為課前學習、課中表現、課后學習,權重分別為10%、30%和10%。學習效果是終結性評價的一級指標,占權重50%。
在二級指標中,在課前,學生完成自學內容并參與討論交流,注重考查學生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課中包括任務點完成度、章節測驗成績、平臺訪問次數和課堂上發布的活動參與情況。課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空間,在評價指標中的權重為30%,考核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運用和評價。學習效果的二級指標包括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分別占20%和30%的權重。
2.3 數字化教學評價的實施。整個教學評價都是在超星平臺上實現,各級指標權重在超星平臺預先設置,由平臺自動匯總成績,避免了人工統計的弊端。
課前,上傳微課視頻到超星平臺,有學生自我完成并參與微課視頻的討論交流。在課中,學生完成教師發布的視頻學習任務點、章節測驗以及教師當堂的簽到、投票、搶答、選人和評分等活動,由超星平臺自動記錄核算成績。課后,學生完成提交教師發布的作業,并完成拓展內容的學習。
期中考核注重學生口語交際功能的考查,以是音頻、視頻、圖片和文檔的形式展現,緩解學生在傳統期中考核的畏難抵觸情緒。期末考核采用機考,可以實現題庫自動組卷、聯機測試、自動閱卷、統計分數等,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提高了考試效率。也杜絕了學生考試時作弊行為,也杜絕了考前泄題事件的發生。
數字化教學評價模式的先進性、科學性,提高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是適應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評價,是考核模式的發展方向。但道路是漫長的,需要學校以及社會各力量的協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