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燁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81)
在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國學生與來華留學生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可能會因與目的國語言、文化、思維方式等差異而使得交流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挑戰和障礙。最直觀的詞語使用差異、思維方式差異、文化價值觀差異以及非語言行為文化差異等都將影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時的有效性和得體性。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至關重要。對于每一位語言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對于第二語言的文化導入,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在高職院校中,高職英語是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的一門基礎公共課。但是對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依然是被忽視的。部分英語教師在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思想較弱,英語教師很大程度上將教學重心放在了詞匯、語法、寫作等基礎知識方面,缺乏文化導入主動性。因此,為提升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降低文化類語用偏誤,英語教師應改變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切實有效地落實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國文化的導入的同時,培養學生尊重英語國家文化的意識及提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國內絕大多數大學已經擁有完善的留學生管理辦法之后,部分高職院校也獲得了對來華留學生的招收資格。雖然部分高職院校沒有開設相關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程,但通過《中國概況》等課程及文化交流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下面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原則對英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進行比較。
從教學內容來看,教師將大部分的教學內容放在語法講解及課文解釋上,將英美國家文化的導入放在了次要地位上。除此之外,在高職英語的教學內容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導入同樣是被英語教師忽視的一項重要教學內容。在夯實英語基礎的同時,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學會使用英語向外界介紹中國文化,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中,教師通過《中國概況》等課程將中國傳統文化導入到漢語語言學習當中。不同于英語的教學內容,對外漢語教學更加關注的是文化語境中的交際、價值觀系統及社會制度。讓留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及地域文化,強調人際交往、思維方式、非語言行為等主觀文化內容,豐富的教學內容提升了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從教學方法來看,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文化交流的雙向性。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在課堂中考慮到學生基礎薄弱等因素,教師多采用翻譯法及提問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提問式教學法作為文化教學最基礎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將文化學習與語言學習相結合,提升師生的互動。但高職學生的互動較差,教學效果不明顯,很難利用提問式教學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對中國傳統文化及特色地域文化進行導入。體驗型學習模式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最常見的方法。留學生通過情景模擬對話、角色扮演及案例分析等方式更加深入地學習中國文化,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從教學原則看,英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都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不同點在于英語教學中,雖然教師以學生為中心,但在文化教學中仍讓學生被動地去接受文化知識,這樣很難增強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力,導致文化導入的失衡。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考慮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知識背景,增加學生文化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成為探討文化意義背后的引導者。另外,在課堂教學與課外文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中,英語教學對于文化體驗教學淺嘗輒止,僅流于膚淺零星的文化學習。而對外漢語教學開展豐富的文化主題交際活動,很好地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文化實踐相結合,如舉辦美食節、冷餐活動等。充分利用了課外活動增加留學生語言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語用能力,擴大留學生跨文化方面的知識。
綜上所述,為提高高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從傳統的提問式教學法過度到體驗式教學法。在原有的教學原則基礎上,充分利用課外活動落實文化實踐與課堂教學的教學原則。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增設《跨文化交流與國際視野》等課程,將跨文化交流實踐納入總學分,完善課程體系,全面培養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