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西寧 810007)
“鄉風”一詞,可從字面將其含義淺顯理解為鄉村社會在長期發展建設過程中潛移默化所形成的特定社會風氣。陳勇從社會學角度,將其系統定義為:“鄉風是由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差異而造成的特定區域的人們共同認可并遵守的行為規范,是一個特定區域人們的風俗和習慣的總和,并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傳播流行。”[1]
對于鄉風文明的詳細內涵,百度百科、辭海等并沒有對其作出明確的定義。可根據上述鄉風淺層含義,現將其簡單理解為——鄉村社會在長期的建設發展過程中,順應時代發展所形成的觀念、愛好、傳統、風俗等行為習慣的總和,被特定區域內的人民群眾普遍接受和認同的健康科學、積極向上的行為規范。
培育良好的鄉風文明首先在于讓鄉村社會的廣大人民群眾接受積極良好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提升文化水平。文化水平與道德素質呈正相關,所接受教育的性質決定著人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可以直接理解為在農村地區積極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培育社會主義先進精神文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人口教育水平呈直線上升態勢,“掃盲”行動取得了實質性成效。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改進的鄉風文明成為了提升農村地區廣大人民群眾道德素質和道德修養的主要方式,而良好鄉風對于思想道德產生的潛移默化影響也是最為深刻、最為堅固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農村脫貧會議上著重提出:“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2]同時,在分析農村社會貧困原因時,習近平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社會發育滯后,社會文明程度低,……不少群眾安于現狀,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3]由此可以看出,鄉風文明程度低是造成農村社會貧窮落后現狀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讓廣大村民脫貧致富,提高生活質量,走向小康,必須堅持從思想道德建設為主要抓手,積極在廣大貧困地區開展鄉風文明建設活動,提高村民脫貧的能力和條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為當地各方面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基礎的物質保障。農民學會致富脫貧,必然影響著當地經濟、文化、政治、生態等各方面建設向好向善的良性發展態勢。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是農村社會綜合素質整體提高、誠信友愛、思想積極進取、崇尚科學理性、人際關系和諧、睦鄰友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下,要實現農村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就必須加強實現道德建設,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4]鄉風文明的社會必然要求群眾知法守法,明白為人處世的道德底線,進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同時,在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必然增強村民的法律知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明白如何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懂得用法律維權,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的不良現象,為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
由于農村地區的現代化建設及現代化教育相對落后,因此,很多農村地區存在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相違背的封建迷信觀念和傳統陋習。求簽算卦等迷信活動在農村地區數見不鮮。封建迷信盛行對個人及社會危害極大,“封建迷信對社會穩定有明顯的負面影響,會加劇社會成員的心理失衡,弱化理性主義信仰,破壞正常社會生活,甚至被蓄意危害國家安全的人所利用。”[5]在封建迷信腐蝕嚴重的地區,群眾思想愚昧,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科學的傳播和國家政策法規在地區的執行與貫徹,甚至危害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在青海省部分農村地區走訪調查中了解到,六十歲及以上的黨員,占所有黨員的62%,四十歲至六十歲的黨員占比為3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支部是黨的基礎組織,是黨組織開展工作的基本單元,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基層黨組織是基層組織的核心領導力,是促進一切基層事務的主要推動力。隨著社會發展,農村地區面臨較為嚴峻的發展形勢,面對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基層黨組織是解決農村地區突出問題和矛盾的關鍵與核心,是聯系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群眾意愿的發聲者。老齡化嚴重的基層黨組織思想嚴重滯后,缺乏精力和活力去解決村民間的問題和矛盾,并且年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黨員領導干部的學習能力,無法有效結合農村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步伐與本村的發展實際服務于當地農村社會的發展,阻礙了農村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發展。農村社會發展滯后直接導致當地群眾思想滯后僵化,態度消極萎靡,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硬核桃”,鄉風文明建設成為一項重大難題。
在廣大農村地區,沒有技術的農民群眾收入主要渠道是外出務工和在家務農,然而,務工和務農基本都是“靠天吃飯”,天氣寒冷,工地停工,出現了大批失業回家待業農民。農閑時打牌、麻將等賭博性質活動及喝酒聚餐等已成為農民打發閑暇時間的首要選擇,不可避免出現因賭博和酒精麻醉與他人出現肢體沖突的不良現象,影響家庭穩定與社會和諧,是鄉風文明建設道路的主要“絆腳石”。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農村社會傳統習俗、習慣逐步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但在青海省大部分農村中,仍然存在著婚喪嫁娶等活動,過分講究排面與氣場,為了臉上有“面子”,大操大辦、過分浪費等不良現象層出不窮。基本所有適婚男性的家庭,因為女方索要的高額彩禮及提出的“有房有車,三金一鉆”等要求,都背負著一定的債務。據調查了解,高額“份子錢”也成為了農民群眾的主要支出負擔。
近年來,國家雖然加大了對農村地區基礎公共設施的投資力度,但調查顯示,大多數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和困難,群眾性文化活動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現對青海省部分農村的調查中發現,秧歌隊、合唱團、廣場舞隊、書法協會等群眾性文化組織少之又少,村民精神文化建設活動明顯不足。大部分村莊雖然都建立了體育廣場,但配備器材設施簡陋有限,主要以籃球架和乒乓球臺為主。絕大多數村莊并未設立圖書室、舞蹈室、棋牌室等供村民開展休閑娛樂活動的文化中心。并且在少有設立的村莊中,也出現了圖書室書籍陳舊、極少開門等現象,利用率極低,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基礎設施建設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基礎保障,農村社會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該地區缺乏培育鄉風文明的陣地。
經濟基礎是建設鄉風文明的前提和基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缺乏謀生的技術手段,村民收入極低,直接制約著鄉風文明的建設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農民在生活貧窮的前提下,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解決溫飽問題和維持家庭的日常開銷問題。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因此農村社會多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這也連帶引發了制約農村發展的另一主要原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缺乏主體與活力。
個體所產生的動作行為都受其大腦中深層思想觀念的支配,“所做即所想”。因此,要在廣大農村地區培育鄉風文明,轉變建設主體的思想意識則是關鍵環節。農民作為農村的主體部分,自然承擔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有活動的主要責任。但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村民根深蒂固的不良生活習慣仍然沒有得到徹底的改正,隨便堆放垃圾、道路曬麥秸稈、隨意處置污水等行為嚴重影響了農村的村容村貌建設。
同時,由于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深刻影響,認為社會的發展問題應該由政府考慮,與自身無關。再加之農村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交通不便,各方面信息傳播較為閉塞,村民們形成了保守、固化的發展理念,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積極性與參與度偏低。在各種主客觀因素的長期影響下,廣大農民群眾“小富則安”,仍然以傳統經濟作物作為推動鄉村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村民群眾傳統保守、不敢創新的思想觀念直接阻礙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不利于鄉風文明建設的培育。
首先,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廣納賢才,注入年輕活力,解決農村現實社會中基層干部老齡化嚴重、鄉村建設缺乏精氣活力的突出問題。其次,在培育鄉風文明進程中,要積極發揮以政府為主導,村民為主體,廣大村民積極響應配合,政府、村民兩者協調配合,共同致力于鄉村振興的關鍵作用。最后,政府要對新接納吸收的年輕干部組織集中學習,進行專門的業務能力培訓,轉變基層干部的發展觀念,提升對鄉風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強化基層干部的服務意識和行政意識。同時,政府對年輕干部教育不能只拘泥于課堂,還要給年輕干部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讓年輕干部真正做到博采眾長,積極借鑒外地鄉村發展的成功經驗,服務于本地建設與發展。
“一定的風俗習慣是由特定的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塑造的,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和歷史性,對社會成員有著一定的行為規范作用。”十九大報告指出:“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在當下中國,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做培育鄉風文明的靈魂,注入到鄉村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科學文明教育力度,積極宣揚社會主義先進文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傳播。在文化培育的過程中,重點突出孝道、節儉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定期在本村內部、村莊之間、鄉鎮之間進行“最美兒媳”“最美婆婆”“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按照活動規模大小,設置等級性獎金或獎品,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增強群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利用廣播宣傳、橫幅宣傳、學習講座等形式,在農村地區積極傳播科學的文明理念,讓村民徹底意識到封建迷信的毒害性,堅決摒棄一切封建迷信行為,抵制高價彩禮、高額份子錢等不良習俗。
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培育鄉風文明的物質載體和基礎平臺,切實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地區的貫徹與實施,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產生的實際效應。因此,要求相關政府部門相應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和資金安排,以此為培育良好的鄉風文明提供陣地保障。例如,因地制宜設立鄉村圖書室、棋牌室、舞蹈室等內容豐富、設備齊全的文化活動中心,滿足村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據調查,農村地區大部分村民無專業技能,老人及婦女在家務農,從事傳統農業生產。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工地從事體力勞動成為農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傳統農業種植勞動量需求較高,產量也偏低。工地體力工作不僅時有時無,不穩定,工資較低。并且發生意外概率較高,對人體傷害較大。
首先,急需對村民進行專門農業生產職能技術培訓。在農業生產方面,由政府主導,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循環農業生產培訓,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積極運用生物治蟲、噴灌、滴灌等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實現農村社會由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的積極轉變,不僅能節省村民勞動力,提升農產品產量,提高村民收入,更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其次,需要對村莊中的青年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可讓年輕人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在網絡直播平臺,從事電商行業,對本地農產品或特色手工藝品等進行直播帶貨,拓寬本地農產品的出售渠道,提升村莊知名度。同時,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購物逐漸普及到鄉鎮,廣大青年可抓住發展機遇,在鄉鎮甚至村莊中設立快遞驛站。最后,可對適齡女性進行保姆、月嫂等專門培訓。由于社會經濟和民眾思想意識的快速發展,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在城市居民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大多數女性放棄“專職寶媽”的身份,走向工作崗位,無暇顧及家庭內務、照顧孩子及老人。因此,城市中保姆、月嫂、護工等職位缺口嚴重,對農村社會青年女性提供了較多的工作選擇。
廣大農民群眾是鄉風文明的主要建設者,更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最大受益人。農民作為農村社會主體,更應該從思想意識和個人行動上發揮“主人翁”作用,積極建設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家鄉。自覺學習身邊先進和模范典型,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落后的思想觀念及不良生活習慣,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人人以主體身份約束自身,共建和諧美麗的文明鄉村,為鄉風文明建設貢獻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