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鐸,張曉輝
(吉林師范大學a.經法學院;b.外國語學院,吉林四平136000)
2015年下半年以來,黨中央在多次調研的基礎上深刻剖析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發展方面的癥結根源,審時度勢地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向,并明確提出了“二次”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2015年末,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進一步研究關于實施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步驟和措施。至此,二次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再次啟動。這次振興的戰略目標是化解東北地區深層次矛盾,進一步簡化、下放或取消政府行政審批事項,徹底轉變政府職能,還原市場和社會自行調節的運行規律。眾所周知,東北老工業基地深層次矛盾的化解必須堅持深化改革,其中包括對市場、政府、生態等環境的改善和轉變,最終達到東北地區能夠完善自身發展的造血機制,以東北的創新性理念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為東北的發展和振興出力,鼓勵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以創新性思維致力盤活東北經濟,這是東北再次振興并進入良性發展軌道的唯一出路。
所謂地域文化,就是由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歷史傳統、規章制度等相互交流、影響、滲透及融合而形成的制度和規約,并進而指導和規范人們的生產活動、經濟行為和生活方式,同時,對地區的生產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首先,地域文化能夠對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地域文化是新生事物的載體,是新觀念、新思想的源泉。地域文化程度的高低決定本地域的精神面貌,地域文化程度高,人們的思想就活躍、激情高,發展的思路廣、創新的觀念就多。其次,地域文化起到指導和支配人們經濟活動的重要作用,經濟活動中的誠信、勤勞、進取、創新等經濟行為都是在地域文化的不斷影響和塑造下形成的。再次,地域文化環境和社會風氣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和觀念的創新提供良好的精神土壤和外在條件,先進的地域文化是培養積極向上、銳意創新、勇于拼搏的精神財富。“任何經濟活動和經濟模式生成的背后,總有某種文化因素在起作用。”經濟活動中的誠信經營、競爭意識、創業觀念無不受到地域文化的作用和影響。
其次,地域文化是地區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人們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受制于本地區的文化理念,并在其指導下遵循經濟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同時地域文化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在制動機制,它孕育了地區經濟活動中先進的經濟理念和經營、生產等管理理念。
再次,地域文化也有其負面效應。地域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閉性是阻礙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其負面效應妨礙地區發展新觀念、新思路的產生和確立。如果人們的思想和觀念沒有轉變和升華,即使硬性投入再多,也不能有效地推動地區經濟和工業的快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如中亞、西亞及拉美等國家盡管采用西方的先進管理模式,利用西方發達國家的資金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工業效益并未因此而得到提高。這正如美國學者英格爾斯說:“那些先進的制度要想獲得成功,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依賴運用它們的人的現代人格、現代品質。無論哪個國家,只有它的人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能與各種現代形式的經濟發展同步前進、相互配合,這個國家的現代化才能真正得以實現?!币虼耍幕谵D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觀念、心理動態和價值取向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同時,傳統落后的地域文化也是造成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和貧窮的主要原因。恩格斯曾說過:“落后的傳統觀念是一種巨大的阻力,是歷史的惰性力?!币话闱闆r下地域文化的作用是潛在的,在生產、經營、管理等環節很難感覺到文化因素的存在,它不直接進入生產的各個環節和過程,但卻潛移默化地影響和作用于人們從事經濟生產的全要素即勞動、資本、技術等方面。落后的傳統文化在遇到變革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會釋放出巨大的惰性并對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工業的振興形成最大障礙,進而束縛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工業的振興。如果輕視和忽略地域文化的負面效應和作用,特別是傳統落后的文化因素,它會在經營、管理、企業運行方式、技術革新、新產品的開發、市場化的運作和開發、改革新觀念的引入等方面成為地區經濟發展與改革的羈絆。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二次”振興和發展必須從深層次文化入手,創新地域文化,擺脫計劃經濟的羈絆,加強和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培養和吸引具有高素質的人才參與到東北老工業基地“二次”振興的大潮中來。創新型地域文化孕育下的高素質人才在東北老工業基地“二次”振興的過程中一定會起到核心競爭力的作用。所謂人口素質即人口的質量,是人的文化修養、道德水平、科學知識水平及人的體力、智力程度的綜合要素和內在潛力。同時,它不僅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而且是工業振興與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和不竭源泉。人是社會活動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尤其是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經濟的競爭正面臨著由物本經濟向人本經濟的轉變,實際上就是人的競爭,即人的素質競爭。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及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發現經濟的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強,智力資源已成為經濟社會資源配置的第一要素。優秀人才的引進及良好的人口素質培養不僅能夠改變東北地區的人文環境和地區形象,而且能極大地推動東北工業的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并能促進區域性合作,起到興邊富民的帶動作用。
要重視培養東北地區的人口素質,只有具備良好素質的人們生活在一定區域內,并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依據共同追求的目標所形成的凝聚力才能為東北地區的工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同時,良好的人口素質也是培養創新力的精神基礎。東北地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工業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具有高素質人才的不斷進取和勇于創新所推動。通過加強人才素質教育才能有利于在東北地區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創新精神,這不僅強化了地區工業內部的歸屬感和合作精神,而且能提升區域內的協調性、系統性、統一性和整合性并產生強大的使命感和團隊精神。東北地區創新力的培育和塑造能夠促進人們在工業發展與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勇于改革,并以強烈的進取精神、飽滿的創業熱情、不畏艱難的拼搏意志投入到東北地區工業的“二次”振興與發展中來。由東北地區良好的人文素質及地區特色文化孕育下的這種創新力更具有開放性和進取性,并且能為地區工業的“二次”振興和可持續發展增添合理且富有活力的精神食糧。
在當今的全球一體化時代,尤其是信息網絡化使人類的相互依存與相互依賴更加緊密。傳統落后的工業區只有采取正確的發展道路,才能實施跨越式發展并迅速趕上和超越發達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發展正面臨著轉型期,東北工業的發展必須面向世界,通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博采各國的優秀文化,進而把文化和科技優勢有效地融合在經濟發展中,以保持工業發展的旺盛活力。文化理念的創新和創新精神的發揚是企業競爭力增強的有力保障,東北工業的發展必須以地域文化創新為基礎,依靠文化帶動信息產業,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以先進的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進行升級改造,開發和利用技術含量高、加工度難、市場競爭力強的產品,促進工業產品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與對接,把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與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相結合,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程序化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大力加快文化信息產業的建設步伐是東北傳統工業向現代化工業推進的必由之路。世界信息技術革命的快速發展為東北工業振興和趕超提供了新的契機,東北工業的發展可以在借鑒世界先進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以新的起點和新的方式高效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全方位實施技術創新,加強信息處理手段和廣告宣傳,進而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機械制造業、化工工業、挖掘采礦業等領域技術含量普遍較低,能源消耗大、環境破壞度大,急需改造、轉型并將資源與技術、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生產與銷售合理對接,大力促進東北工業從傳統資源型向資源節約型、網絡信息化型、科技應用型的轉變,加快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管理水平、企業員工的素質,提高東北工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和質量以實現傳統工業的現代化。首先,為加快發展東北的信息產業,要在思想上、文化宣傳上加大力度,還要解放思想、統一認識,積極營造全球信息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各級政府部門要大力宣傳、鼓勵、支持信息化示范企業,引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并加強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完善計算機系統、電訊系統、廣播系統及區域的網絡系統。此外,各級政府部門要實施綜合性基礎數據庫的建設,把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空間等數據納入其中,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人才優勢,加速信息產業的發展,使工業產品融入更多的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以此達到產品成本的降低、競爭力的提高、品牌優勢的增強。
其次,機械制造業是東北工業的重要產業,在實施信息化帶動東北工業化的戰略中,要實現機械制造業的信息化,將現代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高新技術運用于機械制造業的生產、加工等過程中以實現產品的創新。
此外,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統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以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并將電子化、網絡化等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推廣于工業生產的整個過程中,以工業增量帶動改造的存量,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東北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第三,要加快信息產業建設,以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雙向互動促進東北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信息化產業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它不僅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而且是東北工業未來發展的有力支撐。東北地區有著雄厚的人力資源,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加快培養大批從事信息產業方面的專業人才,鼓勵研發、突破核心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產品,掌握科技研發的主動權以提升東北工業信息化水平。同時,加強專業性協作信息化模式,利用信息技術擴大業務范圍并大力發展數據庫,運用信息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全方位提高東北地區工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認為,“經濟文化即那些對個人、單位及其他機構的經濟活動有影響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在經濟進步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蔽幕瘺Q定著人的思維及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著經濟活動的整個過程。因此,振興和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首先要轉變東北人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還要在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新東北地域文化,使東北地域文化以全新的面貌面向市場、面向現代化。
首先,要構建合作與競爭的現代市場經濟。東北地區工業在計劃經濟時期注重重工業,同構化嚴重,不能有效、合理地進行企業間的競爭,不僅損害了行業的利益,也不利于整個地區工業的發展。此外,由于受到不同部門的管理及行政的條塊分割,各企業、單位把自身搞得不是大而全,就是小而全,形成內部資源共享,其結果是企業的合作力度不夠,資源浪費嚴重,造成了工業發展的困境。創新東北地域文化就是構建競爭與合作相結合的市場經濟文化,它是東北地區工業振興與發展的精神動力,也以文化為先導正確理解和運用競爭與合作的基本原則,促使企業在競爭中更加注重管理、服務及實效,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在合作中求互補、互榮與共同發展。
其次,文化為東北工業的振興和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發展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必須創新效益原則與公平原則相統一的市場經濟文化。市場經濟原則要求重視經濟效益,效益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企業不重視效益,就缺乏競爭力,也不能發展壯大。對公平原則進行合理有效地把控不僅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而且還能處理好東北工業轉型時期所遺留的歷史問題,有助于保持東北工業的穩步發展,如企業的合并、整改及員工的下崗與安置都需要有公平原則的正確解決并遵從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創新和培養效益原則與公平原則相統一的市場經濟文化,轉變東北傳統文化中的不良因素,擺脫歷史羈絆,才能開發巨大的精神潛力,重振東北工業發展的雄風。
再次,創新型地域文化為東北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智力源泉。發展和振興東北工業就要造就和培育具有科學理性的現代文化,把傳統的地域文化轉變為熱愛科學、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的現代文化并創建以科學和經濟相互促進的文化氛圍,通過文化的創新把東北人的思想觀念從依賴資源發展轉變為工業振興與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與人力資源的充分發揮上。東北地區擁有密集的人才資源,但只有在先進文化的引領下、科學管理的帶動下,人才的積極性及潛能才能有效地發揮出來,并為東北工業的發展與振興增添新的活力。
第四,東北工業的振興與發展的前提是思想和觀念的轉變與升華,工業發展所依賴的東北地域文化急需規模較大的文化整合、重塑與創新。這是一場攻堅戰,需要各級組織、企業和個人的參加,重塑政府的服務理念、企業的經營理念及公民的個人人格。在東北地域文化的創新過程中,要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揚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突破原有思維模式的阻撓,打破舊的思維定式,重塑新時代的精神面貌,以忘我、創業的精神理念整合東北地域文化。同時,以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發展步伐的要求,追求文化的先進性,為東北工業的發展與振興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