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欽,田廣增
(韶關學院a.創新創業學院;b.旅游與地理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智慧旅游也被稱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借助便攜的上網終端,通過互聯網主動感知旅游資源、旅游經濟、旅游活動等方面的信息,達到供需雙方信息及時發布、及時了解,工作或旅游計劃及時安排和調整,從而實現對各類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1]。智慧旅游的推廣,將提升游客在食、住、行、游、購、娛各個旅游環節中的附加值,游客在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都能夠輕松地獲取資訊、規劃出行、預訂票務、安排食宿、消費支出等,極大地改善游客的旅游體驗。
國家旅游局2014年提出智慧旅游的概念,雖僅僅歷經7年時間,智慧旅游已經在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事業單位經營和游客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但是,智慧旅游學界研究與智慧旅游實際風生水起的發展形成鮮明對比,智慧旅游無論在教育領域還是理論研究領域都稍顯滯后[2]。本文即從高校對智慧旅游人才培養的角度展開研究。
智慧旅游的概念一經提出,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企事業單位以及游客實際體驗和運用中便有了快速的發展,并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但由于旅游從業人員傳統觀念和相關教育機構培養體系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多數旅游從業人員缺乏大數據思維、互聯網思維,缺乏基本的信息素養和智慧旅游相關技能,導致旅游從業人員結構性不足等問題[3]。
作為全新旅游形態的智慧旅游,被形象地稱為中國旅游業的“二次創業”,國家旅游局將2014年確定為“智慧旅游年”之后,時隔一年的2015年初,又頒布了《關于促進智慧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快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養體系。從政府層面將智慧旅游人才培養作為促進智慧旅游發展的重要工作。
智慧旅游時代,需要的是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又具備信息素養和相關人文素養的高層次復合型智慧旅游專業人才,這對旅游人才教育培養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材建設等方案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導致高校培養旅游人才只能滿足傳統旅游企業的傳統旅游崗位的需要,而不能滿足新型旅游企業和智慧旅游時代催生的新旅游崗位對旅游人才的需要。
高校作為旅游人才教育培養的重要一環,應順應智慧旅游時代發展需要,加強與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企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合作,依據政府和市場需要,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搭建智慧旅游課程體系,加快智慧旅游相關實驗室和基地建設,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提高旅游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在智慧旅游時代的信息素養和能力,更好地服務地方旅游業發展,增強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智慧旅游時代,旅游業面臨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機,具體表現為旅游人力資源多,而旅游人才資源少;單一型人才多,而復合型人才少;微觀戰術人才多,而宏觀戰略人才少;有經驗人才多,而能創新人才少。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新型旅游企業如在線旅游企業的就業并不理想,而實質上在線旅游企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廣泛。
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在智慧旅游時代不應也不能僅僅局限于酒店、旅行社及景區等傳統旅游企業,因此增強旅游人才的信息素養和能力,提高旅游管理專業的就業競爭力迫在眉睫。現行的旅游人才培養方案和旅游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已不能適應智慧旅游時代對智慧旅游人才需求大、要求高等特點,亟需在人才培養方案、教育教學方式、智慧旅游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調整。
旅游管理專業是高校適應旅游產業和旅游經濟發展而設立的新型學科。當下國內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還是以傳統旅游業態、旅游管理部門等培養從業人才為目標。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方面,主要以提升學生旅游理論和傳統旅游服務技能方面的課程為重心,部分高校雖然開設了“智慧旅游”“旅游管理信息系統”“旅游電子商務”等課程,但由于缺乏雙師型的師資,相關教材知識又與旅游信息技術發展情況脫節,在與市場應用需求銜接方面明顯不足,無法滿足智慧旅游時代旅游主體對智慧旅游人才的需要。[4]
現階段國內不少開設了旅游管理專業的高校為了趕智慧旅游時代的“時髦”,智慧旅游相關課程設置較為隨意,只選取1-2門智慧旅游類熱門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開設,而沒有注重課程設置的系統性。由于沒有相關前導課程的基礎,學生學起來吃力,老師教起來費勁;又由于沒有后續課程的跟進,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完整也不能開展系統的實踐實訓,學生對智慧旅游課程只獲取了概念認知,既不能充分理解智慧旅游對當代旅游業和旅游管理將帶來的變化,也不能掌握智慧旅游時代旅游從業人員和旅游管理人員應有的新技能。
智慧旅游課程實踐性強,需要學生在學習智慧旅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智慧旅游大數據、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進行智慧旅游的體驗和實踐。當下不少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智慧旅游課程,由于缺乏既具備智慧旅游理論知識又有較為豐富智慧旅游實踐經驗的師資,這些課程主要由承擔旅游管理專業其他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來開展教學,由于任課教師自身的知識和技能的局限,實際教學過程中,智慧旅游課程主要是對智慧旅游理論、發展背景與趨勢、主要技術等的理論介紹,而鮮有貼近智慧旅游實踐應用的實踐實訓教學安排。
智慧旅游課程一般包括智慧旅游概述、智慧旅游規劃設計、智慧旅游技術支持、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行社等內容,而以上多數課程內容與“旅游管理信息系統”“旅游電子商務”等課程內容有較多重復之處,而由于擔任相關課程的為不同備課組、教研室或學系的教師,未針對相關課程組織集體備課,在具體教學時沒有對重復的知識點作簡化或合并處理,造成重復的課程內容反復教學,使學生產生厭倦和不滿情緒,而新知識點又因為教學時未分配更多的學時,無法重點講授和強化實踐實訓,導致智慧旅游相關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不理想。
旅游產業是一個時尚產業,是較早接受并應用先進理念和技術的產業。課程設置是否能與時俱進,也是評判一所高校辦學理念是否先進、體制機制是否僵化的有效標尺。可以根據智慧旅游時代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課程設置的高校,是真正做到了為國家培養人才、為時代培養人才,對學生負責、對價值負責的高校。
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高校應密切關注智慧旅游的理論研究與實務發展,加強與旅游企業的溝通和合作,緊跟時代需求,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增開智慧旅游相關課程,讓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學習并掌握最新、最貼近實戰的理論知識和智慧旅游相關技能,使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不與旅游產業發展需要脫節,實現“學生所學即社會所需,學生所會即社會所用”,充分滿足智慧旅游時代旅游主體對智慧旅游人才的需要[5]。
智慧旅游相關課程設置應科學系統,既不能小步慢走,也不能大干快上,應全面修訂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將現有人才培養方案中陳舊過時的課程淘汰,并科學系統地增加智慧旅游相關課程,既注重各門課程的前后關聯和學時學分搭配,又要充分考慮理論課程與實踐實訓課程的比例和各門課程的授課學期安排。綜上,使智慧旅游課程既有先導課程做基礎,為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學習做好充分鋪墊,又有后續課程做延伸,強化實踐實訓,實現學以致用。
科學系統的智慧旅游課程設置,可以幫助學生搭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對智慧旅游形成清晰明了的概念認知,充分理解智慧旅游時代旅游產業將產生的新變化,快速掌握智慧旅游時代應有的新技能。
旅游管理專業本屬應用性極強的專業,智慧旅游時代催生的智慧旅游相關課程又屬于應用性極強的課程,對學生利用智慧旅游大數據和智慧旅游工具進行游前需求分析、游中靈活調度和游后及時反饋,有著較高的應用技能要求。
智慧旅游相關課程內容應強化實踐實訓教學,通過“請進來”,將智慧旅游領域一線的技術達人請進課堂,為師生做經驗分享并指導智慧旅游相關課程的實踐實訓教學,讓師生不出校門就能收獲實戰經驗;通過“走出去”,讓師生親臨智慧旅游的應用場景,通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手所觸等直觀的體驗和實習見習,親自應用智慧旅游相關技能,真切感知掌握智慧旅游技能的重要性。
智慧旅游相關課程內容和旅游管理專業開設的其他課程內容存在重復之處,應通過備課組、教研室、學系組織的集體備課等活動,對課程內容重復部分進行簡化或合并,協調好各門課程內容講授的分工,重復部分的內容既不能所有課程都講,造成課程內容重復拖沓,也不能所有課程都不講,造成課程內容遺漏或缺失。
通過集體備課等活動,也可以協調好各門課程理論講授的詳略安排和實踐實訓重點,將課程內容重復部分簡化或合并,調整出的學時用于對新知識,尤其是重難點知識的講授。同時,通過協調好各門智慧旅游課程的實踐實訓重點,可以讓學生學習和應用更多不同的智慧旅游技能。
智慧旅游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兼具智慧旅游理論基礎和實務經驗雙師型師資,需要與時代需求同步甚至領先的智慧旅游教材,也需要可以進行智慧旅游技能實踐實訓的教學資源。
在教學師資方面,高校可以采取自主培養和柔性引進等方式,一方面選送現有師資參加智慧旅游理論和技能方面的培訓或學歷教育等進修,培養一批相對穩定的智慧旅游師資;另一方面,可以邀請校企合作企業或智慧旅游領軍企業的管理或技術精英為學生授課或開設專題講座。在智慧旅游教材方面,可以采取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同編著緊跟智慧旅游時代理論和實務前沿的智慧旅游教材,并根據智慧旅游發展情況及時更新修訂。在智慧旅游實驗室方面,同樣可以采取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同打造智慧旅游實驗室,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建設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還有利于共建各方的數據共享、人才互用和學生實習見習。
智慧旅游時代需要更多的智慧旅游人才,作為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應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和順應時代需求,加強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根據智慧旅游時代對智慧旅游人才的要求,及時修訂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搭建科學完整的智慧旅游課程體系,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在智慧旅游時代的信息素養和能力,更好地服務地方旅游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