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永福學校 四川 沐川 614500)
思維導圖通過利用圖像、分支和關鍵詞等元素,充分調動全腦來記錄和表達思想,思維導圖的結構也很簡單,主要結構是中心圖、主干和分支,還有關鍵詞、圖像和符號等。繪制的步驟大致分為六個步驟:1.畫中心圖2.畫主分支3.提關鍵詞4.畫次分支5.提關鍵詞6.視覺完善。[1]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秋天》教學時,作為小學語文的第一篇閱讀,教師可以通過此文章講解思維導圖的繪制,讓學生從接觸閱讀的伊始就滲透思維導圖。步驟:(1)拿出一張A4的白紙,紙張要橫放,因為橫著放兩邊的空間更大些,有利于思維導圖分支向兩邊的展開。確定主題“秋天”,可以用一片葉子作為中心圖。(2)畫主分支,要由粗到細漸變的曲線,并且是從右上角一點鐘方向開始順時針畫,布局合理,末端平滑等。(3)提關鍵詞,可以是“天氣”“樹葉”“天空”“大雁”關鍵字,將提取出來的關鍵詞寫在主分支的上面。(4)畫次級分支,可以從主分支的最后一點來繪畫次級分支。(5)提關鍵詞。可以是“涼”“黃、落”“藍、高”“飛、排”等關鍵詞,要簡短明了,將提取出來的關鍵詞寫在次級分支的上面。(6)視覺完善。畫小圖像,美化導圖。我們需要用到簡筆畫,比如說溫度計、云朵、大雁等符號來進行視覺上面的輔助,并涂上顏色,顏色一定要越鮮艷越好,這樣能夠讓我們整個思維導圖更加的生動,而且更容易刺激到我們大腦的記憶和創意。
小學是學生正式步入學習文化知識的初級階段,這個時候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會使學生受益終身。其中,課前預習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之一,通過預習,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聽課時就會有針對性的去聽,輕松的跟上老師的思路,這樣變被動聽課為主動聽課,變盲目聽課為帶著問題聽課,增強了聽課效果。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預習只是對課文生字、生詞進行標記,通讀文章等,學生并沒有做到深入預習。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簡單繪制對語文閱讀進行預習,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概括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2]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進行教學時,這個貼近生活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分享,共同繪制思維導圖,選出一名代表在上課的時候對本組繪制的思維導圖進行講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不僅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養成了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還能夠使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點與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新課改的理念下,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發展每一位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度。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都是一味的對知識進行講解,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環節,使學生缺乏了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本身就應該注重語言的交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不僅可以很好的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還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3]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火燒云》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思維導圖,教師可以給出中心主題“火燒云”,并畫出中心圖;畫出一級分支,并給出“光照”“整體景象”“顏色”“形狀”等關鍵詞,讓學生對后面的分支等進行自由發揮,可以讓學生通過搶答的方式對思維導圖進行完善,這種師生互動共同優化思維導圖的方式,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主動性,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使學生感受到了思維導圖的趣味性,從而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善于用思維導圖來輔助學習。
總之,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提高學生的知識認知結構、提煉文章關鍵詞以及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有著重大意義。它使學生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思路更加清晰,中心更加明確,使零散的知識點變得更加結構化與清晰化,使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主動性,使教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而有利于語文閱讀高效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