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一帶一路”建設,極大地推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給我國農產品的進出口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加快了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步伐,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但與此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隨著我國農產品需求在國際貿易中的增多,我們要采取相應的策略,讓“一帶一路”建設發揮出最大最有效的作用。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和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體呈現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我國農產品貿易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15-2019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占外貿出口總額保持在6%-7%,進口3%-4%,進口比重明顯加大。2019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明顯受阻。近三年來,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不斷加快,貿易逆差不斷擴大。2018年農產品進出口總額2168.1億美元,進口1371.0億美元,出口797.1億美元,逆差573.9億美元;2019年,農產品進出口額2300.7億美元,出口791.0億美元,進口1509.7億美元,逆差718.7億美元;2020年,農產品貿易額2468.3億美元,進口1708億美元,出口760.3億美元,逆差947.7億美元。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增速加快,進口增長,出口減少,逆差不斷擴大。
我國作為世界農產品進出口大國,主要進口農產品包括糧食、肉類、棉花、食用油和水海產品等;出口農產品主要包括:水海產品、蔬菜、鮮干水果及堅果、茶葉、糧食和肉類等。據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統計,2020年我國農產品進口方面:糧食進口14262萬噸、增長28%,其中,大豆、玉米、小麥、大麥、高粱、稻谷及大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而漲幅最多的是玉米、小麥和高粱;肉類(包括雜碎)主要是豬肉和牛肉,均為增長;棉花進口216萬噸、增長16.8%;食用植物油進口983萬噸、增長3.1%,其中,豆油增,棕櫚油減,菜籽油和芥子油增。食糖進口527萬噸,增長55.5%;乳品進口125.0億美元,增長6.5%;水海產品進口129.3億美元。農產品進口中除了棕櫚油和水海產品減少外其他均為增長。農產品出口方面:水海產品出口187.6億美元,減少8.0%;蔬菜出口119.5億美元,減少4.9%,其中,鮮或冷藏蔬菜出口57.7億美元,增長4.1%;鮮、干水果及堅果出口68.3億美元,增長14.7%,其中,蘋果出口14.5億美元,增長16.3%;茶葉出口20.4億美元,增長0.9%;糧食出口20.3億美元,減少16%,其中,稻谷及大米出口9.2億美元,減少13.4%;肉類(包括雜碎)出口16.4億美元,減少13%。農產品出口中除了鮮或冷藏蔬菜、鮮干水果及堅果、蘋果和茶葉增長外,其他均減少。
我國農產品出口主要有以下幾個國家,德國,意大利、俄羅斯、印度,他們分別為亞歐經濟帶和環中亞經濟帶的國家。我國在2018年的農產品貿易出口額中,德國、俄羅斯和英國三個國家已經占比超五成;在2018年的農產品進口總額中,俄羅斯、法國和德國這三大進口來源地的份額占了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八成。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農產品的出口還是進口,我國的農產品的市場集中度還是較高的。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我國農產品出口亞洲國家占到65%左右,其次是歐洲國家。整個歐洲對農產品的需求也是比較強的,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基本上聚集在英國、丹麥、芬蘭、挪威等國。
“一帶一路”建設使得我國與沿線國家之間貿易交流更為順暢,在我國國內,運輸條件和運輸設施都相對完善,“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了我國各省份與各地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信息資源得到共享,達成合作互利的貿易模式,讓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市場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
“一帶一路”建設加強了我國與沿線各個國家間的貿易,有利于加快農產品貿易前進的腳步,同時促進我國整個農業領域的發展。我國與沿線各國的消費水平、文化差異、產業結構、農產品類型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性。一個國家由于地理位置,日照強度等不同,生產出的農產品也截然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差異性加強我國與沿線各個國家農產品貿易的進出口合作。近年來,隨著我國扶農政策的不斷強化,我國很多農產品存在著產能過剩情況,導致供過于求,由于農產品的滯銷,給農產品經營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而“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行為這一狀況提供解決的機遇和方案。
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貿易都離不開科技的參與。例如,從前給農田澆水的時候得有人看著防止水澆灌不均勻。現在有的地區,電子設備控制灌溉,自動噴淋系統,均勻灌溉,實時監控,方便且省時省力,節約用水。這是科技進步給農業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一帶一路”建設加強了各國科技之間的交流,推進了農產品科技資源共享,將高科技融入現代農業生產中來,不僅節約了生產成本,也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衍生科技產品的誕生,使農產品貿易的數據傳輸更加便捷和高效,節省了貿易成本,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市場的發展。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存在地域差異,由于地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氣候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各個國家的農產品都有不同的類型,“一帶一路”的提出與實施,讓國家之間的農產品形成產品互補,同時也加強了地域溝通以及地方合作。我們要吸取和借鑒一些國外的貿易措施,結合本國的實際,在政策的積極引導下,促進農產品結構的調整;同時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農業技術,吸取經驗讓農產品在與歐美貿易戰中占據有利位置,形成貿易產業鏈,促進農產品貿易的可持續性。
結合當前情況農產品貿易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一套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制度,規范農產品貿易的發展走上正軌,確保農產品貿易的安全性。在貿易前對進出口國家進行基本情況的了解和溝通,要對搜集到的數據進行整體評估,綜合考察。須知,自然災害等種種因素都會導致農產品貿易受到影響,農產品種植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性,所以沿線各國都應該制定保護環境的措施,建立一系列規章制度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和貿易環境的安全程度,讓農產品的貿易往來在安全的、環保的、綠色的方式下進行。同時對我國的農產品貿易模式進行優化與創新,拓寬農產品貿易渠道,在貿易往來中不斷結合本國實際情況靈活多變地制定貿易政策,國家同時也要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制定減稅、優惠等措施,鼓勵農產品貿易,加大對農產品貿易的支持力度,讓農產品貿易得到資金和政策方面的雙重支持。
我國若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帶動農產品的貿易,首先對農產品必須有一套相匹配的基礎設施,并且,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農產品貿易發展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了貿易帶來的收益。我國若要提高貿易競爭優勢地位,就要加大力度對基礎設施進行相匹配相配套的建設,通過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我國的運輸能力,降低運輸成本,對瓜果蔬菜類不能存放的農產品來說,更是需要在物流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對流程進行完善優化。除此之外,在農產品貿易中,服務態度往往也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要對農產品的進出口實行嚴格檢查,并且將抽樣檢查的結果公之于眾,透明公開的流程可以取得貿易伙伴的信任,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加速我國貿易往來。
我國的各級政府應該結合本地的經濟實力、土地規模以及農產品類型,制定不同的農業發展策略,發展要具有針對性,對農產品行業加大力度進行扶持。不同省份生產的農產品都各具特色,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農產品的特色進行宣傳,使得更多省份都有優勢參與到國際貿易中來,我國農產品若要在世界貿易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參與競爭。另一方面,農產品企業要加大宣傳力度,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升級,培養相關人才,為公司的未來有序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只有在國內團結一心,才能從內而外地提高我國農產品貿易地位。
互聯網從產生發展至今,對世界的影響力是極其深遠的,電子商務又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產物,它向來具有便捷、高效的特點。在農產品的貿易中,將電子商務和農產品貿易巧妙地進行融合,由于信息傳播成本更低,所以有利于我國貿易市場的擴大并且不斷與不同地區的國家進行友好貿易往來。將互聯網與“一帶一路”建設相結合,可以實行跨境電商,跨境電商必將使溝通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在貿易往來時可以更直接地溝通,針對貿易問題也更容易得到妥善解決。“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只要將跨境電商的不足之處進行完善,基于“互聯網+農業”政策的支持與資金的扶持,那么一定會加快我國農產品的貿易往來,提高我國貿易增速,緩解供過于求、供不應求的不平衡狀態,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加強科技投入,為促進農產品出口必須保護好農業生態資源。我國的科技在不斷地發展,當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因此,我們可以借鑒沿線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與此同時,也將我國的科技傳播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共贏,一同創造一個美麗的家園。人類在謀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同時,一定要對大自然保持一顆敬畏之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不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由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我國農產品貿易額得到了很大的增長,因此,我們要增加農產品占地比例,同時,投入更多的科技成本,保護好耕地,防止污染。如此,不僅要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各個國家農產品貿易的共贏,還要真正做到人類與自然和諧相入、共生共贏的狀態。
對于進口層面,要靈活運用和適當調整農產品貿易政策,圍繞糧食、肉類、水海產品等重點進口農產品,針對沿線的許多國家可以適當放寬市場準入制度,除了加強農產品檢驗檢疫外,對進口關稅也可以適當降低;繼續辦好各級各類國際進口博覽會,為更多的國家提供農產品進口的市場機遇。對于出口層面,制定相應的促進措施,加快優勢農產品的出口,鼓勵更多企業申請國際認證,努力開拓優勢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統籌謀劃疫情后的農產品對外推介工作,適時在國內舉辦更多的國際出口博覽會等,組織更多企業赴境外進行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