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琪 張 芳
(1.廣東省深圳市桂園中學 廣東 深圳 518000) (2.廣東省深圳松泉實驗學校 廣東 深圳 518000)
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指將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所形成的歷史現象、精神財富等滲透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讓了解其蘊含的傳統文化,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特色等特點,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升道德修養,更好的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所以本文從多個角度來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掌握,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老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還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首先,老師要利用一切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種傳統文化的氛圍,可以讓學生去閱覽室閱讀傳統文化書籍,也可以在教室的黑板報上繪制體現傳統文化的圖畫,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其次,老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傳統文化,了解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進行教學評價,更好的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1]。
例如,在學習《陋室銘》時,需要學生理解其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品質和志趣追求,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樂觀不屈的精神品質。在學習這首古詩詞時,我會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將古詩詞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其內容“陋室之可銘,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之中,觸目皆成佳趣。末以“何陋”結之,饒有逸韻。”充分體現了《陋室銘》在傳統文化方面所體現出的儒家文化、君子文化以及面對困難挫折時,要樂觀面對的人生態度。所以我會讓學生在理解古詩詞內容的基礎上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要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老師進行高效備課,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既掌握了古詩詞,又受到了傳統文化教育;還需要老師全面了解學生,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使學生在課上學習傳統文化,在課下感受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2]。
例如,在學習《愛蓮說》時,需要學生了解作者對菊花、蓮花的贊美之情,學習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體會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所以我會提前進行高效備課,明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鼓勵學生也能夠做到在當今社會浮躁的時代下能夠不慕名利,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更好的貫徹和發揚傳統文化。
古詩詞的學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這樣就更不利于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所以老師要不斷豐富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具有趣味性,更好的滲透傳統文化,做好傳統文化教育。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將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更直觀的呈現出來,使學生更身臨其境的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將古詩詞所涉及的傳統文化呈現出來,這樣有利于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存在,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3]。
例如,在學習《使至塞上》時,需要學生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感受詩人前后的變化,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人生觀。所以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我會將詩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表描繪的意境美通過多媒體更直觀的呈現出來,結合詩中多蘊含的傳統文化,讓學生更真切的感受軍旅和邊塞的生活,然后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夠樂觀的面對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豁達的情懷。
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書面上,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所以老師要結合古詩詞的教學內容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所以在教學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有關古詩詞的傳統文化的知識競賽,學生可以收集課內外的古詩詞,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這樣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
例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傳統文化,所以我會鼓勵學生將反映這一主題的古詩詞都收集起來,然后開展知識競賽,或者是將這一情況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要從實際行動為祖國做貢獻,為人民服務,樂于助人,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就會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
總之,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老師要根據教材盡可能的挖掘傳統文化,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滲透;同時,學生也要積極參與到古詩詞的學習中來,感受其中的傳統文化,繼承并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