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麗美
(福建省大田縣吳山中心小學 福建 三明 366100)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促進全面發展的生命教育課程,這一根本性質決定關注核心素養是不可繞過的關鍵。
關注核心素養,是從人的發展規律,以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必要因素為出發點而提出的。教育部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括三大方面六大素養:社會參與、自主發展、文化基礎三大方面,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學會學習、健康生活、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等六大素養。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是一種底線教育和約束教育,在提倡個性張揚,自由發展的生命成長理念,融入社會教育,有規則有底線,否則將受到法律的制裁。一方面提倡全面發展的人,那是從生命個體出發,教育的根本目的,屬于人的自然性,是核心素養中的自主發展方面;另一方面從人的社會性出發,對行為有所約束,給出活動行為的底線,保證社會有序安全進行,其他人的權益,這屬于人的社會性,是核心素養中社會參與方面。關注生命的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屬于生命教育的健康成長教育??梢酝ㄟ^教育,形成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因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中成長教育,生命教育的細化和總結,歸納出關鍵點。
一般的學校教育需要借助教學手段來完成。而教學課堂是落實教育教學理論的重要陣地,而這產生的教育效果直接影響核心素養中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形成。而認知是學生認識世界的第一道思維,而認知水平決定教育效果。
《道德與法治》需要采用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進行法治教育,引導學生參與、互動、思辨、創新,促進學生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而體驗、調查、實驗、交流、討論、表現和匯報等正在成為德法課中常用的學習方式,而情境教學是最重要教學方式之一,它是多種學習方式落實的重要手段。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的思考。
例如人社版《道德與法治》中的《課間十分鐘》一課,教師創設倆次下課情境,前一次大家約好一起玩,各自找人玩游戲,以玩為主,讓其發現玩游戲是為了自己和他人開心和放松,所以滲透游戲的目的,并注意安全。學生反饋時大部分說好玩,有一個說不開心,理由是沒玩到。十分鐘很短,他沒找到玩伴,也沒有被人邀,后面排隊還沒輪到他。時間有限,不能玩得忘了上課時間。這就解決了開心玩游戲的重點,學生按照規則開心進行。學生們進入到十分鐘的情境中體驗,比紙上談兵強,從靜態教學改變為動態教學,學生充分體驗,觸動了內心,豐富認知,積累經驗,促進成長。第二次課間十分鐘的創設,在知道課間十分鐘除了游戲,還要上衛生間、準備下一節課的書本和喝水。學生在同樣短的時間,給了四件事,需要統籌安排,做出決定,并且上衛生間后洗手,喝水注意燙到,準備書本時收書和拿書,注意把書放好等細節。結果,學生出現多種情況,有先準備好書的,有先喝水,有先上廁所,也有沖向操場。一下子進入課間情境,學生在反饋點評交流中,就會發現安排得妥當和不合理的地方,并發自內心地想改進。
課堂教學,不拘于教室,而是直接把課堂搬到教室外,并以體驗的動態教學為主,不僅學生喜歡,在快樂中獲得理性的認知,指導統籌安排好課間十分鐘的效果很明顯。
麻省大學喬治·福門教授說道:“我們要創造一個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推選適合教育的兒童。”根據這個理念,作為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給予孩子思考和活動的空間,盡量讓學生自主展示,挖掘出其潛能!教育主體是學生,就應該給予足夠的尊重。作為教師,首先把學生當成正常的人,不是家長和老師的附屬品,是獨立的個體,并努力創造最佳的成長環境。在德法課中,每一個孩子的表現都是發自內心,尊重他們的想法,并給予正確地引導。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成為生活和道德問題中的當事人。課堂中學習者的學生應與課程內容所呈現的生活事件中的主人公相通,讓兩個人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進行融合。尊重學生的生活環境,對其家庭和生活環境給予尊重,并引導其認知,為其形成理性的生活觀打下基礎。德法課程,其教材具有時代性,契合當下需求,教育從教到育,回歸到學生的生命成長,自己身心健康,觀念契合社會發展需求,品德高尚,能力高超的全面發展的人。道德與法治,就是在尊重生命的基礎上,培養有品德有能力的帶有中國密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