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蓮
(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80)
財務管理是微觀經濟領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即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針對籌資、投資、資金運營以及資金分配等行為進行的管理活動。財務管理的主體可以是企業、政府、銀行,還可以是各類公益組織等。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市場經濟日趨成熟,隨之帶來的競爭也愈發激烈,財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是財務管理中蘊藏著各種風險,如何有效預防這些風險是每一個管理者亟待思考的問題,現以此為切入點深入探討財務管理中的風險控制策略。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或者組織而言,隨著其規模的不斷擴大,資金需求量也將越來越大,因此資金籌集需要科學的管理。包括籌集的數量、籌集的方式以及籌集后的使用等。不同方式的籌資成本也會有很大不同,包括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這些都屬于資金籌集管理的重要內容。
資金獲取后要選擇科學的投放目標從而能夠創造更大的效益,這種行為就是資金投放。資金投放是否合理直接決定了未來的運營管理以及其收益情況,所以在進行資金投放時要盡可能地確保決策的科學性,盡可能地降低風險的同時提升其收益。
資金運營就是資金投放后確保能夠按照既定方案規范使用,從而保證最終的收益。資金使用的過程本質上就是成本形成的過程,而資金回收可以看作是收益形成的過程。資金運營雖然有相應的方案,但是在管理過程中同樣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變化,但是其最終目標都是確保資金收益不受影響。
資金分配簡單來講就是根據組織自身情況以及外部環境、政策等情況將資金使用分配至不同的方向。資金分配同樣包括對收益的分配,所以資金分配涉及所有與資金有關系的利益方,在進行資金分配管理時需要得到各方認同,確保各方利益不受損害。
市場經濟中任何一個主體想要實現良性、可持續的發展都要有足夠的資金作保障。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漸成熟,籌資渠道也越來越多元,企業或者機構、組織等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必然會主動進行籌資,但是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雙方進行交易時就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另外,籌集的資金并非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的收益,市場發展瞬息萬變,很多不可預測的因素都會對籌集資金產生效益帶來直接影響,這種影響如果失控將會使企業或者組織等陷入發展的困境。所以籌資風險是財務管理中十分常見的一種風險。
投資風險在財務管理中十分常見。從某種意義上講,任何一種投資都會有一定風險,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企業或者組織要放棄投資,恰恰相反,而是要通過有效的策略使其在風險與回報的博弈中獲得勝利。對于一個投資主體而言,可能產生投資風險的因素有很多,如政策的波動、投資評估、管理方式、利率調整等。管理者只有在進行投資前做出準確的預判,才能將風險降至最低,這是一項系統的工作。
在財務管理中,資金運營以及分配活動同樣存在著各種風險。這些風險既有人為因素風險,也有制度風險等。比如由于財務管理人員的疏忽而導致的風險,或者由于制度漏洞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給經營主體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現代管理學認為,導致資金管理風險的因素越來越多,并且愈發復雜,甚至呈現出隱蔽性較強、金額較大的特點,所以財務管理人員必須重視資金管理風險,從源頭將其扼殺。
財務管理的概念引入我國相對較晚,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市場經營主體都紛紛建立了自己的財務管理體系,但是很多企業或者組織對財務管理的認識并不深入,風險控制意識淡薄,甚至對財務管理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沒有任何警惕性,有些經營主體在財務管理中主觀意愿發揮著主導作用,有些則靠著過時的經驗進行管理,還有一些經營主體一味地擴張而選擇忽視可能存在的風險,這些都是風險意識淡薄的體現。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風險控制理念,企業或者經營組織也很難最終做強做大。
很多經營主體雖然建立了財務管理制度,但是卻沒有配套的風險控制制度,制度的不完善給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有些內部人員甚至尋找制度漏洞為自己謀利,給經營主體造成巨大損失。另外,還有些經營主體雖然建立了風險控制制度,但是卻形同虛設,既沒有約束機制,同時也難以落實,久而久之將使管理人員產生消極態度,甚至導致財務人員自身執行制度的自覺性也會逐漸降低。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信息技術幾乎滲透到各個領域,很多企業、組織或單位在財務管理中紛紛引入信息化技術。但是財務管理不同于其他領域,數據量相對較大,并且對信息的準確性要求較高,很多經營主體依然延續舊的思想、舊的方法,不僅導致數據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影響了對財務管理風險預測的準確性。財務管理信息化不足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很多主體之間信息共享不足,嚴重阻礙了信息交流的效率,客觀上也會增加風險的概率。
對于任何一個主體而言,在其經營過程中風險不可避免,所以財務人員以及管理人員要樹立正確的財務風險控制意識,只有將風險時刻放在心中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風險。首先,要對經營過程中常見的風險點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存有僥幸心理,更不能一味追求利潤將風險置之不理。其次,財務人員要意識到風險并不是在某一個特定環節或者特定時間,而是動態的、全流程的,在風險防控時要注意政策的全面性。最后,每一名員工都要樹立正確的風險控制意識,這不僅僅關系到財務人員,還關系著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有有效預防風險才能確保經營主體實現良性發展,才能為員工創造更多福利。
財務管理中風險控制需要完善的制度作為保障。首先,經營主體要結合自身發展狀況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是針對風險的第一道防線,要有專職部門、專職人員確保內控制度能夠真正落實到位,其他部門要積極配合,明確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對于發現的隱患、風險要及時向經營主體反應并根據相關制度做好防范工作。其次,各企業、組織等經營主體要逐步建立風險控制的預警機制。風險防范要貫穿于經營的每個環節,從研發、生產到銷售、售后等各環節都要納入預警的范圍。一旦預警機制觸發,各部門要本著降低整體風險的目標有序開展工作,盡可能地使風險降至最低。預警機制的建立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完善的,同時預警機制不能脫離于經營主體的實際情況,既要給予經營主體一定空間,同時也要確保及時發現風險。
財務管理中一旦出現風險需要有高效的控制體系發揮作用,尤其是對于突發風險,如果沒有風險控制體系很可能會使風險損失不斷擴大,最終給經營主體帶來災難性損失。對于部分經營主體而言,在建立風險控制體系時可以適當與保險企業合作,這樣能夠轉移未知風險。其次,在一些投資、籌資等行為中可以采取聯合經營的方式進一步分散可能存在的風險。最后,對于一些相對較高風險的經營活動必須制定相應的預案,這也是減少損失的必要步驟。
財務管理中風險控制需要財務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尤其是隨著財務管理越來越復雜,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首先,各經營主體要對財務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從而掌握最新的管理方法以及最新的專業知識。其次,在招聘過程中要設定專門的風險控制崗位,同時聘請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提升財務管理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最后,經營主體也要營造學習的氛圍,為員工創造提升專業素養的條件,如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聘請財務管理的專家到企業進行授課等,只有財務人員素質不斷提升,才能主動地去預防風險、化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