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江
(新疆伊犁霍城縣初級中學 新疆 霍城 835200)
在我國文化,主要分為現代文化、近現代文化、古代文化三種。初中生通過學習文言文,能夠幫助學生奠定良好文學基礎和閱讀基礎,有助于學生了解、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語文綜合技能,為學生將來在文學方面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在初中語文學科中,安排了大量的古詩文內容,學生通過對古詩文的學習,能夠理解我國古代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不過,古詩文內容的學習,也成為很多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大部分學生無法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詞意思,從而導致學生興趣的缺失。[1]在傳統古詩文閱讀賞析教學中,教師首先會對作者的生平事跡進行介紹,希望通過以這種方式,降低學生學習困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對學生閱讀賞析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及時轉變教學思想,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中構建相應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例如,教師在教授《狼》這篇古詩文的時候,為了加深學生對作者蒲松齡的了解,可以提前利用網絡,將作者生平事跡整理和制作視頻,在課堂導入環節進行播放。之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編撰和演繹《蒲松齡的一生》。通過學生創編作者事跡的方法,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作者的印象,還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和賞析本節內容的興趣。
閱讀賞析教學,其重點在于先閱讀后賞析,只有學生在對古詩文擁有一定的了解后,才能夠輕松理解古詩文的意思,繼而完成賞析學習任務,提升語文素養水平。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播和教授,忽視了學生自身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鍛煉和培訓,導致很多學生都養成了“不懂就問”的習慣,失去了對語文知識的探索和分析過程,學生賞析水平低下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2]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賞析教學的時候,可以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結合學生出存在的問題,設計和創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首先,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教授閱讀方法開始,如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構建教學情景,做好課堂導入環節工作,通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逐漸改善學生閱讀習慣。其次,培養學生質疑、發言品質,讓學生敢于對教師的講解的內容,提出質疑,敢于將真實的想法、意見提出來,從而,借助教師的引導、指點,提升自身古詩文閱讀能力和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授《夸父逐日》這一節課程的時候,可以通過播放《夸父逐日》的視頻,讓學生結合視頻,學習古詩文內容,并且將不懂字詞標記出來,之后,利用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和分析,繼而讓學生在養成閱讀習慣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賞析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上臺進行表演,讓臺下學生結合臺上同學的神情、動作分析字詞的意思,同樣可以起到鍛煉學生閱讀賞析能力的效果。
初中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的學科,不僅可以讓學生領略到文字的魅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升華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精神。古詩文,是初中語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構成內容,學生通過學習古詩文,能夠了解意境美、情感美、朦朧美等各種形式的美,從而促進自身美育水平和能力的提升。[3]但是,在初中階段,由于學生尚未擺脫“小學生”思維、認知的影響,對古詩文中的美,無法做到直接理解和欣賞,因此,教師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搭建教學情景的方式,將古詩文中的美,以更加直觀、立體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在欣賞古詩文之美的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對古詩文的賞析能力,促進學生智育、美育同步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授《峨眉山月歌》時,可以結合詩句內容,制作出符合詩詞意境的畫面來,并且根據詩詞的內容,變化動畫場景,讓學生置身于詩詞當中,深入地感受《峨眉山月歌》中的景色,從而實現和作者的隔時空交流,促進學生賞析水平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學習初中語文過程中,古詩文閱讀賞析能力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門技能。通過古詩文閱讀賞析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提升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水平,推動學生語言理解能力、運用能力、閱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