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彬
(江蘇省鹽城市明達初級中學 江蘇 鹽城 224000)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促進學生的綜合學科能力發展。[1]同時,教師還需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在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加強文化要素的融入,從而使語文教學的維度得到擴寬,確保學生的綜合學科能力以及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的發展。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為了應對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而提出的一種解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方法,從廣義角度來說,文化自覺主要有三個層次的內涵:首先是文化自覺,要建立在對根的尋找與繼承上;其次是對真理的批判與發展上;最后是對發展趨向的規律把握與持續直言上。[2]結合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其狹義意義就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以及對文化規律的正確把握,從而主動承擔起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這種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從而使學生夠立足于中國特色文化當中自如的應對全球一體化的發展。
初中是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階段,但是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思想融入到學生的現實生活當中,由于這一階段學生的三觀還未完整的確立,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的對待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發揚,是現階段每一位教師的重要職責,而語文課本本就是一種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融入了國際上各大名家的名篇著作,因此,更加有利于對學生實施文化的教育,從而確保學生文化自覺的提升。
2.1 從語言文字中激發文化自覺意識。首先語文是通過語言和文字構成的一門學科,單詞在課本當中都含有非常充沛的文化元素,在課本當中,有著大量的語言性的散文故事,緊湊的敘事,需要生細心品讀的古言,這些內容首先在語言上就值得學生用心去品味。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結合閱讀素材,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上感受文化。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古詩文進行品讀,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首詩在語言上就十分凝練。其次,有著鮮明的畫面感,語言表達也十分有感染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品味語言的同時,通過自己手中的紙和筆,描繪出詩詞當中的景象,從而對詩詞當中的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利用這些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快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當中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2.2 在閱讀訓練中強化文化自覺意識。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有著大量的課文,是需要學生進行閱讀的,這些閱讀的內容也是很好的教育培養方向。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課本當中,學生需要閱讀的文章,不僅種類豐富,而且有著很強烈的文化意識,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的設計來為學生展示不同文章的不同時代背景,使學生的閱讀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為發散。
例如在進行出師表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來為學生展示出,諸葛亮在,創作出師表過程當中的歷史背景,使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入手來品讀出師表這篇文章,感受其中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不斷積累文化,這時學生的文化意識也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增強。
2.3 在作品對比中提升文化自覺意識。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階段的語文課本也經歷了幾次改革,在每一次的改革過程當中,又融入進了大量的國內外優秀文獻。雖然這些優秀文獻的文化背景不同,作品之間也會有所差異,但是無論怎樣的文化背景,優秀的文學當中都會有著強大的感染力,能夠感染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學生產生文化自覺意識。
例如教師在進行泰戈爾的《金色花》教學過程當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冰心寫的《荷葉母親》,將兩首散文進行對比,從而使學生感受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從而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使學生積累積感情,在文化積累當中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優秀文學作品的魅力,從而促進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提升。
基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激發,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展開引導,從而在豐富學生語言知識積累的同時,加強學生對于文化的感受力,只有這樣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才能夠在課堂當中樹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