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懿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0)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主要是教授學生知識以及培養一些應試技能,比如說,對于語文的聽、說、讀、寫等的學習。應新課標的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想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僅僅學習這些是不夠的,還要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審美情趣、學習習慣、思維能力等重要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文化思想的熏陶以及道德情感的培養,把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對課本知識理解的更透徹,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的成長跟得上時代發展的需求。[1]
2.1 通過創設問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了學與思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通過提前設計契合課堂內容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要注意問題的創設要有一定的技巧,在盡量涵蓋課堂的內容同時還要有一定的思考導向性,引導學生思考課堂內容深層次的含義。[2]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大自然的聲音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聲音?從而引出植物的聲音、動物的聲音、風的聲音和水的聲音。教師可以進一步的向學生提問:動物的聲音都有哪些?植物的聲音都有哪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同時可以組織學生模擬這些大自然界的聲音。在提問過后進行課堂教學時,由于學生提前進行了充分的思考,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這樣創設問題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2 欣賞美文,提高學生審美意識。這里說的美文不是一種特定的文章格式,而是指教材中那些語境優美、情感豐富的文字。學生在閱讀這些文字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作者描述的風景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但是,小學生在學習時極易停留在表面,教師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教會學生去品讀文字中的美,提高學生對美的認知和感受能力,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3]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中描繪的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五彩斑斕、魅力四射的特點。這篇文章從海面、海底、海灘和島上環境等四個方面描述了西沙群島瑰麗無比的大海、物種豐富的海底、魚蝦成群的物產和鳥類豐富的森林,這些都是美的景色。也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文章的格式之美,這篇文章通過“總分總”的格式,條理清晰的講明了西沙群島的特點,整篇文章順序分明、條理清楚,充滿了結構之美。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深切的體會了美的感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2.3 組織演講,提高學生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當今社會高素質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擁有好的口才,會讓人受益終身。因此,語文不僅僅表現在基本知識、書寫和閱讀,更注重語言的表達,學生要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思想與豐富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有目的性的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要求學生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晰、連貫的用完整的句子進行表達。另外,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涉及到語文知識儲備、文字駕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多個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培養表達能力的方式就是組織學生進行演講,通過演講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讓傾聽的同學感受到語文知識的價值和魅力。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司馬光》教學時,在講述完課文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收集并整理自己經歷過的有創新思維的事情,或者自己在課本外閱讀到的關于思維發散的小故事。根據這些故事內容,讓學生上臺進行演講,可以以演講比賽的形式展開活動。學生在講述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語言表達的能力,取得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總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現代教育不斷追求的目標。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達到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