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蓉
(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教科院附中 四川 成都 610000)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其中的語言之美、意蘊之美、感情之美、創作之美是優于其他學科的。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利用好語文的這一優勢,采用合理的教學對策,以便可以讓學生能夠真正的體會到語言的藝術,體會到我國漢字的博大精深,真正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對美的理解。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初中語文教學無論是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是教學理念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初中語文老師依然把“分數”看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為了提高所謂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分數”,他們會耐心地、細心地“灌輸”給學生們大量的語文知識,課本內容的學習完全是按照考試的重難點來進行的“片面化”“段落化”學習,學生成為了學習的機器,他們沒有自己的靈魂和思想,那些優美的詩句、感人肺腑的情感、郎朗上口的韻律都被蒙上了一層黑紗,學生根本就體會不到語文的美,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有些學生會產生厭學心理,不利于素質教育的落實,更不利于美育的滲透。另外,還有部分語文老師雖然意識到在教學中滲透“美育”的重要性,但是他們都是以自己的思想來帶領學生們賞析語文的美,學生發現美、賞析美、創造美的能力被限制,這樣不利于美育的落實與發展。
2.1 教師語言揭示藝術美。著名的教育學家斯霞曾經說過:“對于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是一面鏡子,可以看出教師的邏輯、教師的素質。”[1]初中語文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使用藝術、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可以潤物細無聲般地使學生與課本中的內容相交融,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藝術美。例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一篇文章時,老師可以用這樣一段話來作為開場白:“冬季是文人筆下的常客,既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凄涼,也有“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唯美;既有“歲暮風動地,夜寒雪連天。”的寒冷,也有“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的溫暖;南方和北方無論是從地理環境還是人文環境上都有著顯著的不同,北方的寒冬大多浮現的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畫面,而作為溫暖的南方,它的冬天是否會被“溫化”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濟南的冬天》這一篇文章。”,通過這樣使用這樣的教學語言,不僅可以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讓學生體會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到語言的藝術美,而且還能增加學生對濟南冬天的探知欲望,一舉多得。
2.2 創設情境揭示形象美。文章不是無情物。初中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編纂者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的要求嘔心瀝血進行編輯的,其中不乏文人大家的“千古佳作”,如果老師只是一味的以“說教”的方式來進行講解,那么其中的“美”就會受到限制,使學生不能很好地進行感受。因此,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善于創設意境,制造氛圍,以情動景,以便可以加深學生對“美”的感悟。[2]例如:在學習《觀滄海》這一古詩時,老師可以根據詩中所描寫的景物、景象用計算機技術來繪制成一幅動圖,如: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旁邊是各個聳立的山島,其中不乏有豐茂的草木愛搖曳弄姿。通過創設情境、還原畫面的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景象美,而且還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與詩人之間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詩人當時的所看、所感、所想。
2.3 共同賞析揭示結構美。美的事物都有美的結構和層次,文章也不例外。一篇結構優美的文章,會更加整潔、更加有說服力,可以使讀者瞬間明白作者的思想。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課本結構的賞析,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水平并發揮自己的想象來體會作者段落分布的良苦用心,體會到重點語句的點睛效果。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結構進行賞析,如:結合課本內容作者從那幾個方便體現了變化?(時間、空間、生活內容);作者用什么方法把百草園的可愛指出描繪得生動活潑而不顯得雜亂無章呢?等等,其中說的好的學生老師要進行一定的肯定和表揚,說的不對的地方老師要進行及時地引導和糾正。通過這樣共同賞析的手法,不僅可以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結構的深入理解,而且還能使學生體會到段落的運用美,有助于美育的滲透。
綜上所述,“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不僅可以使語文教學更加的生動、優美,而且還能“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體會到漢字之美、語言之美、情感之美、結構之美,從而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