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倩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小學 安徽 亳州 236800)
傳統文化是每個國家與民族的靈魂,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階段小學語文教育活動正處于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應了解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結合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情況融入教育實踐活動,對學生實施教育與指導,保證能維護學生的健康,如此學生也能在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感染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還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傳統的教學方式融入傳統文化,可能會忽略一些傳統文化的內容。那么老師就需要在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使用正確的策略和方式,讓這個過程能夠更有效。用多媒體傳授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通過這種豐富的形式,給學生傳送更加生動形象的內容,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接收更多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傳統節日》一課過程中,老師先給學生介紹一下中國傳統節日都有哪些,或者是讓學生自己主動的說一說,他們所知道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的印象。通過學生自己的講述,發現學生對一些傳統節日的認識還不太全面。此時,老師需要針對性地補充他們介紹的傳統節日,讓學生對傳統節日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從而讓學生了解更多傳統文化知識。
漢字學習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師就需要在漢字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從而使學生通過文字,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很強的記憶力。新課程教學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小學階段的學生盡可能掌握更多的漢字,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在教育中引入傳統文化的理念也越來越重視。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小學語文作為向學生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平臺,在課堂上引入傳統文化的內容,促進語文教育知識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力,這樣也能促進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效果的提升,從而使我國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提升。
中國古詩詞千千萬萬,都用極簡的字詞描繪了一幅幅悲壯凌然、傷春悲秋、自然風光、忠君報國等圖像,其中不僅蘊含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文學修養,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以古詩詞作為滲透傳統文化的載體,帶領學生分析其中的意向詞與深刻含義,既能夠加強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理解古人所抒發的情感。
例如,教師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首先帶領學生進行全文翻譯,了解詩句大意:作者在異鄉做異客,佳節時期總是格外思念親人,今日又逢重陽節,兄弟們都在登高,佩戴茱萸,發覺少了作者。然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詞語分析,如“茱萸”實際上是一種植物,但是古人賦予了它重要的意義,在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便可以避過災難。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向學生強調中國傳統美德——親情,引導學生相親相愛。總之,詩詞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十分濃郁,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從而提高學生理解。
傳統節日具有延續性,其背后不僅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也會在時間的流逝中產生異變,使其更加符合當下社會的發展。中華傳統節日與親情、友情聯系密切,如中秋節闔家團圓,端午節祭奠屈原等,都是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在講述傳統節日時,應該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小學生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師在教學《北京的春節》時,向學生介紹春節背后的民間故事。首先向學生播放一段動畫視頻: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除夕,便會來村寨吞食牲畜,傷害人類,為此大家會放鞭炮來趕跑他。視頻播放完畢之后,教師再向學生講解春節形成的歷史背景: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寓意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重新開始,萬象更新。關于春節的故事與傳說還有很多,教師只需要滲透一些廣為流傳的內容便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化內涵的了解。最后,教師在通過語言將學生的思維轉移到課本內容中,看看北京的春節盛況。把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可以讓小學生學到語文的基礎知識,同時也能夠讓他們更好的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就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
總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傳承的部分,這份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傳承并發揚下去。小學生最需要在人生道路上得到正確的引領,因此其更應該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熏陶下,塑造完善的人格,從而成長為道德品質高尚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