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發針
(福建省沙縣南陽中心小學 福建 沙縣 365063)
語文閱讀不單單是對文章的通讀,更是來自于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在對文章進行閱讀以后,可以自發主動地進入到文章之中,深刻思考其中的內在含義,并將這些內涵通過思考轉變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閱讀對于小學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因為小學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其想象能力與思維發散能力比較強,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合理利用這一特點,應用合理教學方式,引領學生進行閱讀,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形成語文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進步。下文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分析與闡述,旨在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成效。
1.1 重視程度不足。縱觀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可以發現,部分語文教師還沒有最大程度認識到語文閱讀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在教學進程中明細教學目標。因為缺乏明確合理的規定,就無法進行有針對性地閱讀教學與閱讀練習,更多情況下是對學生進行漢字與詞語的讀與寫,或者是對語文課本中相關課文段落的閱讀與背誦。這種教學方式是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并且這種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枯燥,使得學生對于語文閱讀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地處于排斥心理,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1.2 閱讀材料單一。在小學語文閱讀學習進程中,如若閱讀僅僅集中于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內容,閱讀的材料是十分狹隘的,這就會導致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缺少新鮮感,學生就會覺得語文閱讀是一件十分枯燥乏味的學習內容。導致這一狀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閱讀學習所應用的材料較少,并且閱讀材料缺乏趣味性。其次,因為小學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學生的好奇心理比較強烈,學生喜歡接觸新鮮事物與具有趣味性的畫面,而一些名著文學作品中,文字比較多,但是畫面感不強烈,讓學生閱讀這種課外材料很難讓學生產生相應的閱讀學習積極性。
2.1 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語文教師如果想讓學生走進閱讀之中,首先就應該培養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積極性,學生只有在充滿興趣的情況之下,才能有效深入走進閱讀文章中。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教學開展的基礎,從而在根本上提升語文課堂質量與效率。首先,語文教師應該避免只對學生進行死板知識的傳授,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通常以知識點、優美的句子與段落為基礎,教師要求學生對這一類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同時對語文課文文章進行通讀,并概括其中心思想,這一閱讀教學流程單調乏味,使得學生無法提起閱讀學習興趣,也無法深入于課堂之中。因此,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應用多媒體設備或者科學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例如,在學習具有愛國情感的文章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我和我的祖國》等相關歌曲,或者是向學生播放關于愛國的電影片段,通過這種閱讀課堂氛圍的塑造,學生可以更好地融入進閱讀學習中,從而推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文章的深刻含義,提升閱讀課堂的有效性。
2.2 確保閱讀材料有效性。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內容科學合理的閱讀材料作為支撐基礎的,只有不斷在量上的積累以及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為此,語文教師認識到這一點,在此進程之中,教師對于閱讀材料的選擇十分重要。現階段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社會中各種思想意識快速傳播,各種閱讀素材魚龍混雜,小學學生的認知能力還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在閱讀學習中面對各種各樣的閱讀材料而迷失自我,無法實現有效的閱讀學習目標。對于這一狀況,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年齡特點來選擇適合學生的閱讀材料,從而彌補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不足。例如,教師可以先將帶有圖畫的寓言故事向學生推薦,讓學生先學習這種帶有趣味性的閱讀書籍,從而實現由簡單到復雜的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閱讀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就可以在不斷深入的閱讀學習中接觸到新鮮事物,從而不斷形成全新的思想,為未來的寫作與表達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創設教學情境。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語文閱讀課堂的成效,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創新閱讀教學手段,合理借助多媒體開展閱讀課堂,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學習情景。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表演,或者是對文章中的角色扮演,從而提升閱讀課堂的趣味性。在實際閱讀教學進程中,語文教師應該深入了解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與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結合當前所擁有的教學資源,在班級中開設“閱讀區域”,讓學生定期對書籍進行交換,從而創設一個優良的語文閱讀氛圍。除此以外,語文教師還應該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突破出來。
綜上所述,閱讀能力對于小學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閱讀能力的培育提升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需要廣大語文教師的不斷努力探索才能實現的。語文教師因該在教學中不斷革新自身教學理念,培育學生的優良閱讀習慣,激起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升語文課堂的成效與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學科思維,培育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