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凱敏
(江蘇省南通市竹行小學,江蘇南通 226016)
20世紀60年代,相關學者就提出了合作探究教學,主張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有價值的基礎知識,同時發展學習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合作探究教學與知識灌輸教學有著極大的差別。知識灌輸教學以教師講解基礎知識為主,而合作探究教學以學生探究學習為主。以學生為中心,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合作探究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1]。所以,筆者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時,借助多樣的策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數學,以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
合作探究學習,是指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方式。劃分合作學習小組,是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合作探究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影響下,分層教學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借鑒分層教學優勢,筆者在劃分小學數學合作學習小組時,以學生的數學學習差異為基礎,將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納入一個小組,驅動他們在小組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互幫互助,協同發展。
在劃分合作學習小組后,教師要立足教學需要,應用多樣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問題是學生合作探究數學的起點。教學實踐證明,數學問題的提出,是以具體的教學情境為基礎的。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圍繞教學內容創設的特殊的教學場景。情境教學是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提出的一種教學方式,創設的教學情境一般與學生的生活或已儲備的知識有著密切聯系[2]。所以,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便于學生遷移知識和經驗,自主地從具體場景中發現數學問題,為接下來探究數學夯實基礎。因此,筆者在實施小學數學合作探究教學時,首先會創設教學情境,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以“用字母表示數”為例,在組織課堂導入活動時,筆者創設了如下游戲情境。首先,筆者講述了一個謎語:“池塘里的歌唱家,小時候穿著黑衣服,長大之后披著綠袍。”在學生遷移經驗給出“青蛙”這個答案后,筆者引導學生演唱兒歌:“一只青蛙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四只眼睛,八條腿……”隨著青蛙數量的增多,學生的演唱節奏逐漸地慢了下來,甚至需要計算眼睛和腿的個數。基于此,筆者提出問題:“當有n只青蛙的時候,它的眼睛和腿各有多少呢?要如何表示n 只青蛙的眼睛和腿的個數呢?”在問題驅動下,學生們會聯系兒歌內容,展開自主思考,自然而然地進入積極的新知學習狀態。
自主探究是進行合作探究的前提。小學生之間存在個性差異,面對同一個數學問題,他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會提出不同的見解[3]。在進行合作探究前,學生要先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問題進行自主思考,初步建構對問題的認知,確定新知學習疑難,為接下來與小組成員互動交流夯實基礎。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時,筆者會在創設問題情境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筆者在創設了問題情境后,先鼓勵學生自主聯系兒歌內容,探尋青蛙個數與眼睛、腿的數量關系。大部分學生利用數學學習經驗可以得出:眼睛的個數是青蛙個數的2 倍,腿的條數是青蛙個數的4 倍。立足學生給出的答案,筆者繼續引導:“如果青蛙個數是n,眼睛和腿的數量是多少呢?要如何表示呢?為什么要這樣表示呢?”這樣不僅為接下來的合作學習打下了基礎,還驅動著學生進一步探究新知,提升新知學習效果。
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各自發現了自身的新知學習疑難問題[4]。這些疑難問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大阻礙。受到個性差異的影響,在參與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表現。比如,有的學生可以借助多樣的方式探究疑難問題,獲取答案,建構對新知的理解。有的學生則絞盡腦汁也不知道如何探究疑難問題,導致新知學習效果不佳。在開展合作探究教學前,教師以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基礎建構了合作學習小組,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驅動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借助集體交流、互學互補,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效果[5]。
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不少學生在自主探究圓的面積是什么后,確定如何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一個難點。學生在自主探究這個問題時,還遇到了不同的問題。立足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筆者鼓勵他們合作探究。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筆者要求學困生和中等生先講述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或思路。根據他們的講述內容,學優生可以給出不同的意見或進行補充。通過這樣的合作交流,各個小組可以初步建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接下來,學優生要指導其他學生,按照所獲取的思路和方法,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筆者會走進各個小組,觀察他們的合作探究情況,使他們在筆者的監督下,積極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同時,筆者也借此機會,把握各個小組的合作探究情況,并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保障學生能順利地進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學生以集體為基礎,透過數學現象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6]。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不同的小組會發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是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因此,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后,教師還要組織互動展示活動,引導各個小組展示各自探究到的方法,并對這些方法進行討論和探究,總結出解決數學問題的有效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學生合作探究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后,筆者隨機選擇一個小組,鼓勵他們派出代表,展示本組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他小組在觀看的過程中,可以聯系本組的方法,提出不同的意見。通過學生的互動交流,班級氛圍進一步活躍,學生也積累了多種多樣的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加深了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立足學生的集體探究情況,筆者進行了整體性評價,進一步歸納了學生總結的方法,使他們通過查漏補缺,完善數學認知,發展數學探究能力。為了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筆者還設計了一系列相關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繼續在集體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通過集體交流,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必然選擇[7]。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建構合作學習小組,接著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驅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使學生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入理解基礎知識,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數學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