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琴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中心小學,福建武夷山 354303)
家國情懷教育是指將家庭、國家和個人連接起來作為一個整體而開展的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家國情懷教育有更多對接點,教師借助學科教學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內容,符合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基本要求,具有極為廣泛的應用實踐價值。教師在執行教學計劃時,要深挖教材資源信息,對接家庭生活教育,開展探索合作活動,延伸實踐訓練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家國情懷感知體驗的機會,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1]。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有固定教材,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可以為教學設計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特別是家國情懷教育機制的引入,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對接教材內容,順利啟動家國情懷教育機制是教師需要直面的課題。家國情懷教育不能淪為說教,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處理,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環節,在深度學習和探究中建立家國情懷認知。
例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讓我們的家更美好”一課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活動園”內容,要求學生展開思考、討論:“媽媽為什么愁眉苦臉?我可以為家庭做出什么貢獻呢?”學生進入互動交流環節,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做出一些思考提醒。有學生認為,家庭成員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家里遇到困難時,成員之間要相互支持,團結起來共同面對。也有學生說:“父母遇到問題時,大多不會告訴孩子。作為孩子,我們要有責任意識,直面家庭問題和困難,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行動。”教師對學生的觀點做點評,肯定學生的責任意識,要求學生將計劃付諸實踐。
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對相關內容做推演,要求學生結合內容展開思考和討論,給學生提供了知識內化的機會。從學生學習表現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組織是比較成功的,將學生家國情懷充分調動了起來。學生對家庭生活的關注,對父母難處的理解,這本身就是一種家國情懷的表現。教師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度發掘,需要對接學生生活實踐,接軌學生思維,這樣才能獲得預想的教育效果。
在家國情懷教育中,家庭是重要的影響要素。教師在具體施教時要對接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與學生展開直接對話,與家長進行深入協商,在多重對接中形成教育共識。小學生對家庭有較強的依賴性,教師在深入了解學生心理和思想后,要結合家庭教育現實,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實踐的機會,對學生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由小家到國家是認知成長,是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目標[2]。
例如,在教學“弘揚優秀家風”相關內容時,教師先做對應調查,要求學生介紹自己的家風、家訓等內容。受認知水平限制,學生一開始大多不能講清楚其內容。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一些歷史名人的家風、家訓案例,如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和岳母刺字的故事,從而使學生對家風、家訓形成初步認知。為對接家庭生活實踐,教師現場連線相關家長,要求其闡釋自己的家風、家訓。家長大多能夠簡述其主要內容,教師加以整理,給學生做轉述展示。學生對家長連線操作形式很感興趣,都認真聆聽。教師鼓勵學生講述家庭孝德故事,對自己的家風做重點展示。因為學生對這些內容比較熟悉,所以能夠有條理地講述相關故事,在互動評價中逐漸明確學習目標。
教師要求學生做家風介紹,連線學生家長做信息傳遞,給學生帶來更多的信息資源,對其家國情懷做重點培養,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學生對這樣的連線活動有很強的認同感,其調動效果顯著。教師抓住學生心理開展教學活動,將家國教育內容滲透到教學環節中,圓滿完成了思維對接,促進了學生家國情懷認知的深入發展。
家國情懷教育包含豐富的愛國主題,教師要避免說教,創設更多鮮活的生活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自然接受家國情懷教育內容[3]。教師投放故事、再現情景、組織角色演繹、設置辯論話題、實地觀察調查等,都能夠給學生帶來心理沖擊,讓學生在深入學習、互動中豐富家國情懷認知體驗。家國情懷教育未必要講什么大道理,而是要對接鮮活的生活,讓學生由此建立有形的、立體的家國情懷。
教師執行教案時,要對教學情境設計展開對應研究。學生對情境設計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如果不能對學生多種感官形成沖擊,就難以落實教學計劃。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公共生活”一課時,對于建立公共秩序的內容,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一組照片信息,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這些畫面中有哪些是遵守公共秩序的行為,有哪些是不遵守秩序的行為,在生活中還可以找到哪些類似的現象。學生觀察圖片,互動交流,課堂學習氣氛熱烈。教師深入學生群體,對學生的觀察情況做研判。在匯報環節,教師對學生的認知、見解做點評,肯定學生的積極思想。
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圖片信息,為學生提供直觀觀察的機會。這些圖片反映的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自然有更強的沖擊力。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調度,使學生的學習思維順利啟動,在生活認知對接中逐漸建立家國情懷思想,這無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為學生思想成長提供了更多的助力和支持。
對學生開展家國情懷教育,還需要生活實踐活動的支持。教師要有意識地延伸學科訓練維度,給學生布置更多社會性探索活動任務,從而為學生認知成長創造更多的機會和良好條件。社會公益宣傳、社區服務活動、家庭孝德實踐、公益捐獻活動等都帶有鮮明的家國情懷色彩,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和組織實踐訓練,能夠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習、思考環節,在理論實踐對接、融合中形成家國情懷認知基礎。
學生對延伸性社會實踐訓練任務有參與興趣,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在實踐訓練中深化家國情懷認知。例如,在教學“我參與 我奉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歌曲《愛的奉獻》,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然后明確學習目標,設置活動任務,要求學生分組進入社區,為社區居民服務。在活動執行前,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活動內容、活動程序、活動組織方式、活動時限等,對活動操作過程進行全面討論和設計。學生聽說有社區服務活動,都表現出極高的主動性。為確保社會活動順利開展,教師聯系了家長,請家長全力配合,讓學生順利進入社區。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先設置社區服務活動任務,組織學生展開相應的討論,將活動進行細化處理,為活動順利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家長的參與提高了安全系數,還為活動提供了更多的物質保障。學生對社區服務活動充滿期待,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其家國情懷認知成長得到顯著提升。教師要想延伸實踐訓練維度,就要有觀照意識,不能脫離學生生活,其家國情懷教育才會自然發生。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內容,與教材高度契合,具有極為廣闊的對接空間。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家國情懷教育素材,結合實際生活,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從而幫助學生深化家國情懷認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