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海燕
小學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處于發展期,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要想實現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則需教師充分聯合課內外閱讀資料,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開發。具體而言,建議教師堅定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在學生接觸閱讀的初期階段就能做好教學引導工作,不過分關注閱讀結果,而是注重閱讀過程,致力于對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技巧的培養,在閱讀活動中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解讀閱讀文本,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語文核心素養可體現在三個層面,主要為知識、思維和能力。學生自身具備的核心素養可在學習過程中加以體現,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智力發育較好,在語文閱讀學習中表現出較好的理解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被認為是學生所具備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當學生具備較好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乃至知識水平時,便可有效提升閱讀學習效果,使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文化感知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從某一層面來講,核心素養即是在完成學科學習任務后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和掌握的文化知識。因此,可以認為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完成語文學科學習后所需必備的能力,對于學生的今后發展具有積極作用[1]。
(一)結合閱讀文本內容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在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完成各學科的學習任務時,除了要教會學生特定的知識和能力外,還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挖掘,盡可能培養學生更多的能力。如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除了要將閱讀文本中所涵蓋的基礎知識傳達給學生外,還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閱讀文本內容能夠發揮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作用,使學生的思想以及行為均能受到閱讀文本的影響,逐步養成健全的人格。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則需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創建情境的方式增強學生對閱讀文本內容的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對其內容進行欣賞,并且做出創新。
例如,在閱讀《小壁虎借尾巴》時,教師可以首先帶領學生一起閱讀課文,讓學生對壁虎尾巴等生詞有一定的認識,并且了解閱讀文章的基本內容,之后鼓勵學生扮演文章中比較喜歡的角色,讓學生根據自身對小動物的理解和文章內容的理解將文章內容表演出來。當學生深入角色進行表演時,便可對文章中角色有更好的認知,了解各類動物尾巴的主要用途,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小動物的認識,也能在閱讀中加強對文章的鑒賞,有助于實現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
(二)對閱讀文本內容進行有效擴展,強化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教育中,應注重對學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文化傳承作用。在閱讀教學時,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閱讀文本,應就閱讀文本內容進行擴展與延伸,使文本內容與傳統文化建立有效的聯系,將更多人文內容和優秀文化內容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感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培養學生傳承文化的意識。在閱讀教學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其產生文化自豪感[2]。
例如,在學習《中國美食》與《傳統節日》時,教師既要教會學生閱讀文本中的生詞與生字,還要以文本內容為基礎對課堂教學內容做出延伸。在閱讀《中國美食》后,可以鼓勵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美食,并且鼓勵學生說出當地的特色美食,之后教師可以從網上搜集資料,制作成視頻短片,讓學生對各地的特色美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講述一些有代表性特色美食背后的故事。這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也能使學生認識到更多生字與生詞,即可達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作用,也可使學生了解更多美食文化。在閱讀《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節日進行講解。如,可以講述春節的由來,講述“年”的故事,講述端午節賽龍舟的緣由,使學生掌握端午文化,并且樹立起愛國精神。通過教師的講述,學生在可在課堂上可收獲更多新知,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傳承,學生對文化理解能力也可得到提升。
核心素養教育是目前來講進行學科教育的重點,各學科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均需要圍繞核心素養的內容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也需明確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致力于對學生文化理解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要求語文教師能夠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打破傳統教育的局限,通過教學方法創新和理念創新來強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