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瑾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的編排以兒童的發展為主,以生活事件為教材的原材料,將“向生活學習”視為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方式。下面,筆者以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認識居民身份證”為例,對兒童生活的反思性教學進行探析。
勞倫斯·斯滕豪斯提出,教師應在實踐中充當研究者的角色,通過實際調查來構建課程。教學并不是盲目地教,學習知識本身雖然很重要,但學生并不是待填滿的“空瓶子”。因此,教師在計劃下一步教學行動之前,應考慮學生的已有水平,以學生最近發展區為基礎,在收集數據并批判性地分析和評估中,修訂自己的課堂策略、計劃和安排,使課堂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使學生課堂學習活動更具實效性。
在教學“認識居民身份證”一課時,基于學情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居民身份證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生活中他們知道身份證這一證件,但不一定了解證件上的信息;他們直接或間接地使用過身份證,但不一定了解它的用處;他們知道個人的身份信息,但不一定懂得保護……為此,在課堂活動開展前,筆者設計了課前活動單,讓學生在自主觀察中了解居民身份證的信息;在多渠道調查中了解身份證的用處;在結合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經驗中知曉使用證件的習慣。
認同之前的經歷和學習經驗,這是反思性高效教學的原則之一。在上述對課前收集數據的研究、分析、解讀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對居民身份證存在觀察無序、信息提取不全等情況,因此,課堂教學的第一步便是幫助學生“知身份證內容”,讓學生在觀察證件、提取信息、探究規律中進一步進行梳理從而受益。而“調查站”“搜索臺”的數據解讀,也使后續的“析身份證用途”“行個人身份信息保護”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已有的水平基礎上,從而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使教師能帶領學生不斷進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不僅要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同時,更要強調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1]。收集數據,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浸入”學生的現實生活,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還可以幫助教師敏銳地發現其中的真問題,找到“反芻”生活的良好契機,使其調整教學策略,把握教學節奏,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更好地應對學習生活中的挑戰。
依據來源可以說是反思性教學最重要的根據,也是成功運用支架式教學的基礎和前提。高效的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建立系統支架,“以學生為主體”的“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結構主義理論提出的重要教學方法,它強調教學應為學習者建構理解知識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個概念是學習者進一步學習所需要的[2]。
“認識居民身份證”這一活動的重難點是學習保護個人身份信息,知道公民有義務配合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共同維護社會生活秩序,促進學生樹立公民意識。筆者從課前活動數據的分析出發,依據統編教材編寫的新方式模仿生活,在教學中搭建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支架”,這也是以模仿生活為主的體驗型支架。在“法定義務要履行”中,教師通過“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公民與警察的社會角色,營造一種“在場感”,讓兒童經驗與社會經驗相接續,使兒童在模仿體驗間、在主動思辨中,為豐富自我經驗、理解社會經驗進行了“彩排”。在“保護信息我能行”中,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對身份證復印件的保護,因此,在教學時,筆者特別輔以“情景模擬”——你即將參加省圍棋比賽,需要提供身份證復印件,你在身份證復印件上該標注什么呢?除此之外,我們從數據中還發現,不管大人還是未成年人在當下發朋友圈、丟棄快遞包裝、丟棄票據等時,都容易忽視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為此筆者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現場實操,為他們創造“親身做”的廣闊空間。
上述“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現場實操”等一系列體驗型支架的建立,讓學生模仿作為平凡的“生活者”所過的常態生活,既為學生創造生活提升的“特定時空”,又為實施“反芻”生活搭建了極好的平臺,給予學生“現場感”,引領學生“親身做”,使學生能夠重新發現生活、反思生活,從而真正體會和認識生活,進而更好地指導他們的未來生活。約翰·哈蒂說過:教學過程應該有較高的“能見度”。“模仿”這一體驗型支架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道德意義增長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回憶、整理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其在體驗、互動、交流中進行架構學習,引導學生發掘生活中內在的道德意蘊,使教育與學習之間的能見度得以提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3]。
評估可以判斷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4]。所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及評估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掌握和學習程度,不能僅從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而是要從學生是否養成了良好的道德素質,是否在現實生活中實施踐行及踐行的程度高低等方面來進行,這樣才能使評估真實可靠,才能使評估的設計、實施充分發揮教學的短期和長期效果[5]。
如何保護個人身份信息是信息時代重要的課題,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從課前收集的數據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家長對個人身份信息的保護也存在極大的忽視。所以在課后踐行單上,筆者主要設計了“復印件可別忽視”“泄露途徑要知曉”兩大親子共實踐的內容,旨在不僅讓學生在分享中鞏固、深化所學知識,還鼓勵其在分享中帶動家人一起遵法、學法、守法、用法,促使彼此共同提高公民法治意識、態度和素養,使活動更具現實意義。
雖然測試和考試很重要,但我們的評估不僅僅是測試,它對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此次課后踐行單評估的設計與實施,不僅能有效測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還營造了學校以外的非正式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學習成果得以再提高[6]。在以分享、對話、練習為主的評估方式中,學生課內學習的知識、技能、態度逐漸向課外、校外、家庭及社會遷移拓展,對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持續性和真實性的評估,使學生及其家人在踐行中再次“反芻”曾經的生活,在推動自身道德水平提高的同時,又助力了自身道德情感與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自身素養的形成。
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必須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學習。“反芻”兒童生活的反思性教學,能在激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同時,服務于其當下問題的解決和美好未來的引領,使學生的道德素養在這種生活的“反芻”與回味中得以慢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