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燕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實驗小學,福建南平 353500)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已經成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而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及發展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合作,還需要大量、持續的自主學習活動[1]。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應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充分利用課前預習、閱讀教學等環節進行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與開展,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因此,本文對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一直占據著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其教學觀點也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學生很少去質疑。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以往單一、僵化的教學模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師無法真正做到對學生放手,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而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并不能真正地參與課堂教學,更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習一直處于低效狀態。
當前,激勵式教學逐漸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對學生的夸獎和鼓勵,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2]。然而,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程式化現象日趨嚴重,教師的評語越來越單一化和同質化。面對不同的學生,評語卻始終是同一套說辭,這種評語逐漸喪失了其本來應有的作用,漸漸退化一種形式化的東西。這種現象非常不利于教師開展鼓勵式教育,也大大降低了評語的激勵作用。盡快改變這種現狀,讓教師的評語逐漸豐富起來成為當前語文教師應努力的方向。
語文教師的職業素養決定了其教學能力,一個教師的素養往往能夠對學生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甚至關乎學生的性格養成。但是現如今,許多教師的職業素養存在著不足之處,仍有待提升,這也讓他們在面對許多學生的疑惑時,無法給出最正確的答案。這些答案對學生往往有超乎想象的影響,一旦錯誤,后續糾正會十分艱難。因此,積極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也是當前教師應努力實現的。
首先,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課前預習和認真聽講的習慣。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更多的是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為首要條件,所以教師要從學生主體出發,督促學生養成認真聽講和課前預習等習慣。這樣一來,學生會漸漸對學習產生興趣,并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因此,教師的引導、督促十分重要[3]。
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習慣[4]。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代表著權威,這種權威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力和支配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對教師百分之百信任,沒有任何質疑。而這種質疑的勇氣需要教師賦予,因此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和勇氣,公平、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讓他們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久而久之,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面對疑惑,他們也會努力思考、大膽質疑。
最后,教師應鼓勵學生逐漸養成主動完成作業的習慣。長久以來,作業往往帶有很強的強制性和命令意味。即使學生完成了作業,也往往是被動的。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習慣,改變作業布置的命令性、強制性方式,把作業設計成自選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性完成作業,并給予及時完成的學生一定的獎勵,以此來鼓舞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
小學語文學習往往伴隨著大量需要背誦和記憶的內容。正因如此,小學生對語文學習比較抵觸。在這種抵觸情緒的影響下,小學生很難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更多的是在教師的要求下進行被動的學習,這種學習大多數時候是無效或低效的。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地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以直觀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課堂學習中。一旦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尋找與課文相關的內容來閱讀,并進行進一步的自主學習,從而逐漸提升自主學習能力[5]。
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需要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中,時刻留意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情況[6]。例如,在學生自主閱讀某一篇文章,遇到困難向教師求助時,教師在對其疑惑進行解答的同時,應適當地傳授給學生類似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以及閱讀文章的方法,讓學生對類似的題目有正確的理解,對學習方法有更深層次的掌握。在正確掌握學習方法之后,學生的自學能力便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是對學生進行單方面的評價,并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但事實上,這種評價方式太過片面,嚴重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基于此,在評價環節中,教師應增加學生自評、互評等多元化評價方式,讓學生的學習評價更加真實、更加完善。同時,多元化的評價也意味著評價內容更加詳細、更加豐富,這樣,教師就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隨之進一步調整教學計劃。
學生的日常學習大都依賴于教師的課堂授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出于自身的責任感,都會努力為學生講解教學內容,以便讓學生在盡可能少的學習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內容。但是,教師的過分“稱職”,也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越來越被動,越來越依賴教師,無法通過自學完成學習任務。這對學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