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帥
(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 北京 100089)
武術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在直觀層面上它所展現給人們的是一種實用的、美觀的、樸實的、防身健體的運動形式,為“術”的表現層面。與此同時,武術也具有鮮明的精神表現性。它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和哲學理念,可對人們的思想、性格產生影響,對人們的生活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這屬于“道”的表現層面。莊子曾言:“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因此,有道無術,是盲人摸象;有術無道,是紙上談兵。只有將武術中“術”的價值與“道”的內涵相結合,做到道術兼修,才能真正發揮武術的作用。該文將從自衛止戈之術、強身健體之術、競技表演之術和文化之道、思維之道、生活之道6個方面來闡述武術“術”與“道”的表現層面,并針對如何更好地實現武術“術道并進”給出相應的建議。
“術”在現代漢語中的本義為方法、謀略之路數,又可衍義為“技藝”的套路。福建武術家張祖仁認為:“止戈為武,思通造化,隨通而行為術。”“道”在現代漢語中的釋義為:“道,頭行走也。意識帶領身體之走向,是萬物萬法之源,是生命的本性。”《世界哲學名篇》中將“道”解釋為萬物所遵循的規律,是最高級的形式。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中談到:“道是所有生命背后的方法、規律,是終極的現實。”李小龍將“道”釋義為“真理”,功夫背后的真理,所有習武者都應該遵循的真理。由此可知,“術”是具體的,“道”是無形無相的,但它所表現出來的、可以被人們所認知的,是一種恒定不變的規則、原理、真理,它對萬事萬物起著引導與限制的雙重作用。
中國人歷來講究“術”“道”之別,如柔術為“術”,而截拳道為“道”。“術”更側重于技術層面,而“道”更側重于技術之外的哲理,強調個人的內心修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武術,不僅包括各種拳械技術,更包涵了一位習武者內在的心性品質、言行舉止、思想修為。正所謂“習武先習德”,習武,首先要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念基礎上,從此層面講,“道”是“術”的先行條件。
此外,與其說武術是一種武技或強身自衛手段,更可以將其看作一種由頭腦、心靈與技藝互相配合,在習練過程中日臻完善,從而達到“精、氣、神一體,身、心、靈合一”的精妙藝術。因此,武術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活動。一方面,武術中有很多拳理體現了“道”的理念。以太極拳為例,太極拳就是一種在太極文化理論指導下的人體活動,太極拳以“松靜”為習拳根本,以“中正圓活”為其外在表現,以“陰陽平衡”為其內部狀態,以“虛靜”為追求目標,這些原則無不體現出外在協調與內在和諧的“道”的理念。另一方面,武術的哲學思想是建立在道家、儒家、禪學、易經等思想基礎之上,因此,通過武術的修習來明心見性,將武術中的準則運用于生活中各個方面,武術也不失為一種文化之道、思維之道、生活之道。
2.1.1 武術是一種自衛止戈之術
中國武術文化,就是一套全面精湛的“自保”文化,而非“攻擊”文化。攻擊的目的也是為了生存、生活,而非單純為了攻擊而攻擊。一旦攻擊(打江山)成功,就要考慮保全、維持(坐穩江山)之策,歷觀中國各大一統王朝,莫不如是。因此,武術是一門以自保為核心,制止侵襲的技術。“武”由“止”“戈”兩字組成,意為停止、制止爭斗,這才是真正的武功。“止”有兩層涵義:對外,要制止自己身體受到外界侵害;對內,要停止自己對外制造傷害。正所謂“守得住,才能攻得破”,相較于“侵襲”技術,“自保”技術更為強大。只有研究千萬種“侵襲”的破解策略,才能具備高度的自保能力。習武,就是要通過技藝的習得使自身具備防止身體受到侵害的能力,具有“停止制造傷害”的自控能力,具有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實力,擁有“不去制造事端出來”給自己解決的能力。只有在此基礎上練習武術,才能獲得由身到心的安全感,才能擁有精壯神足、安然自勝的實力。
2.1.2 武術是一種強身健體之術
武術由各種拳法、腿法、步法等動作組合而成,需要調動身體各器官、系統參與運動,從而增強人的身體機能,使人得到由內而外的全面鍛煉。外在方面,武術運動有利于促進青少年身高的增長,塑造良好的身體形態。有利于提高肌肉耐力與彈性,提高骨密度,增強關節的穩固性和靈活性。內在方面,武術運動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要求較高,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人體的需氧量也逐漸增加,從而有利于提高人的肺活量,增強心臟的收縮和舒張能力,提高機體代謝水平。經常進行武術鍛煉,體內血紅蛋白含量會增多,有利于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同時有利于增加大腦供氧量,刺激大腦皮層神經末梢[1]。這對增強神經系統各中樞間的協調配合能力和思維反應能力有重要作用。
2.1.3 武術是一種競技表演之術
1988年,中國武術研究院曾將武術確定為: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該定義既突出了武術的民族性,又突出了其體育屬性,一直沿用至今。武術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具有體育的競爭性、觀賞性等基本體育屬性,其體育化的典型代表為競技武術。其中,不管是展現功力、技巧的套路演練,還是斗智斗勇的格斗對抗,競技武術都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運動潛能,爭取優異比賽成績為目的,具有鮮明的競爭性[2]。同時,競技武術也極具觀賞性、表演性。競技武術套路拳種眾多,各個拳種演練形式不同,帶給人的審美感受也不同,各有自身獨特的風格特點和藝術內涵[3]。不管是舒緩陰柔、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還是雄渾穩健、剛勁有力的南拳,抑或是筋順骨直、撐拔舒展的長拳,都表現出武術形式各異、變化多端、豐富多彩的動作韻律美,讓觀眾感受到武術所帶來的藝術魅力[4]。
3.1.1 “知行合一”的文化之道
武術從其產生之日起一直傳承至今,其思想文化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究其根源,與武術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密不可分。在武術與儒家、道家、哲學、醫學等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內外兼修、動靜相隨、剛柔相濟等多方面、多層次的武術文化體系,也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武術的技擊方法與原理。在習武過程中,習武者以拳理指導拳技,以拳技帶動拳理的發展,體現了武術“知行合一”的文化之道。
3.1.2 “身體力行”的文化之道
武術不僅是一項操作技術、身體技能,更是一種身體力行的文化。這不僅體現為武術能強筋骨、壯體魄,更表現在為人處世要講規矩、守武德、尊師重道、寬容有度等方面。武術在防身自衛、強身健體的武術本質功能基礎上升華脫變為一種對人的“教化”和“規訓”的文化[5]。當然,武術講究的習武先習德、寬容禮讓等品質并非是一紙空話,它要求習武者身體力行,將這種教化、規訓的旨要切實融入到自身的武術理論學習與技術實踐活動中。在此基礎上,才能發揮武術“武以化人”的涵養、教化大眾的本真性價值和作用。
3.2.1 “先求不敗而后求勝”的思維之道
中國武術不是單純意義上打來打去的技術,不追求以力抵力、兩敗俱傷的結局,而是講究順勢而為、以退為進、借力打力。運用道家的理念即為陰陽平衡,武術中的攻防也是如此。有時為了更好地伸張,需要暫時地委屈。在與人對戰中,若兩人勢均力敵,甚至在己方實力略低于對方情況下,武術講究順應對方攻勢,想方設法利用消打、纏斗等技術,限制、化解對方攻擊,再伺機破敵,而非與對方正面相抗或完全逃避,體現出一種先求不敗而后求勝的智慧思維之道。
3.2.2 “把握時機”的思維之道
武術講究對細節、時機的把握,對攻守、進退的選擇與取舍。在與人對戰中,武術講究適時出擊,不可過早,也不可過晚,方可從容反擊對方,使對方無法變招或繼續攻擊。武術中把握時機的思維,在中國傳統美學觀點上即為“善”。“善”是一種獨特的中華人文境界,處在“善”概念下的個人、群體和社會,一切無不美好。
3.2.3 “自然中正”的思維之道
武術講究自然中正的思維之道。無論何種拳術,武術練習都要從中正著手。首先,在思想上要求意念集中、端正思想、排除雜念。其次,武術練習要符合正確的人體動力形態,講究正確的運動方法與要領,肌肉運動要自然放松、不僵直,呼吸要與動作相配合、不勉強。只有內在念頭端正,外在身形中正,才能使動作和順、呼吸自然、氣血通暢,才能達到身心合一、內外協調。
武術發展到今天,它所包含的早已不僅是一種原始的生存手段,也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信念,一種精神。武術集儒家中庸思想、道家陰陽思想、哲學辯證思想、接納包容的人文思想于一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錢穆先生曾言:“對歷史要懷有‘溫情與敬意’”,對武術也同樣如此。不僅要繼承發揚武術之“術”,更要建立對武術之“道”的敬畏之心。若缺少了“道”,就會喪失對事物的“敬”,缺少了“敬”,就會毫無底線。因此,在當今時代,一方面,要加強對武術的規范化管理,另一方面,武術要開門廣納,不可因循守舊。既要了解武術的歷史淵源,又要緊跟時代發展,吸收、借鑒其他文化體系和武術流派的科學理念、發展模式、技術體系,不斷豐富武術的內涵與外延,方能更好地實現武術的“技道并進”,充分發揮武術“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