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奇
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美學元素融入健美操教學研究——以峨眉武術為例*
馬傳奇
(內江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四川 內江 641112)
武術是民族傳統體育的典型代表,中國武術流派眾多,又以峨眉、武當、少林三大流派為主,各自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體系,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文章從“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視角出發,以峨眉武術為例探究民族傳統武術體育中美學元素融入健美操教學的價值,在論述其必要性的基礎上,逐一解讀當代健美操教學研究現狀、健美操所具備的美學元素、峨眉武術的相關概述等,并提出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美學元素融入健美操教學的具體方法,以供借鑒參考。
民族體育;健美操;峨眉武術;美學元素
嚴格意義上說,將“健美操”看作是一時一地的體育發明并不科學。健美操作為一種運動形式,同樣具備歷史淵源與演化過程,就其“體操運動”屬性來看,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奴隸時期,至少已經存在了數千年歷史,如中國古代的《八段錦》《導引圖》等都屬于體操范疇。但突出“健美”這一特性的體操進化歷程,則主要是在歐洲起步的,從19世紀開始歐洲各國就涌現大量的健身操協會、健身操俱樂部,通過教育體系、軍事體系、醫療體系的滲透和推廣,逐漸發展成一種大眾健身運動。從這一角度說,現代意義上的“健美操”是健身操的進化形態,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肯尼斯·庫珀首次提出“有氧運動(Aerobics)”的概念,這在現代健身操發展歷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20世紀70年代美國流行音樂空前繁榮,以搖滾樂為代表,加速了街舞、現代舞、有氧體操等形式的結合(如杰姬·索倫森創編的“健力舞”)。隨著有氧健身操的不斷推廣、完善,20世紀80年代美國健身明星簡·方達撰寫了一本系統的指導著作,即《簡·方達健身操》(Jane Fonda's Workout Book),極大地促進了健美操的傳播和發展。立足國內分析,健美操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進入了中國,但成為流行之勢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期間中國舞蹈編創者并未一味照抄照搬他人,而是不斷嘗試將中國民族舞蹈、傳統武術、壁畫造型等融入健美操動作系統,為健美操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創新貢獻。如今,健美操已經成為一種融合舞蹈、體育、音樂等元素的綜合運動形式,在倡導文化自信和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探索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美學元素與健美操教學融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功能,從學科建設角度說,教師職能實踐的主要依據是自身專業知識與技能,且專業素養在較長一個時期內能夠保證穩定發揮價值。但是,教學內容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在“互聯網+”新業態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滲透、融合、借鑒和演化,不斷涌現出新的潮流動向,健美操作為一種體育學科,能夠非常直觀、形象地表達出審美需求變化。故此,在教師角度將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美學元素融入到健美操教學中,本質上是對教師專業發展能力的一種強化;同時,在“立德樹人”課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每個學科都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教師作為健美操教學的組織者、執行者、參與者和評價者,更應該以身垂范、身體力行,以創新思維將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美學元素融入到健美操教學中,為德育教育構筑更廣泛的空間。
鑒于當代學生注重個性、突出自我的情感需要,追逐流行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認知表現,健美操運動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價值上,都符合當代學生的需要。但同時,一味追求潮流容易出現“精神荒漠”、出現“只知其形、不知其神”的狹隘性。此外,健美操作為一種文化媒介,其背后更多的是歐美流行文化,缺乏穩定的內核,如果僅發揮健美操的“體操運動”,無疑是對這一運動形式意義的貶損。通過將民族傳統體育中的審美要素解構出來、融入其中,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西結合”的魅力,這等同于將健美操打造成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同時,當前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流行,其中“武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塊,如動漫《一人之下》《霧山五行》等作品,彰顯出中華武術剛勁有力、飄逸灑脫的藝術美感,以此為引導機制,從學生角度考察學生喜好特點,實現相關美術元素的針對性融合,能夠提高學生的接受度。
就專業設置角度而言,“健美操”與“民族傳統體育”都能形成獨立的體系,但課程設置需要具體的教材做支撐,難免造成兩者之間的滲透障礙。以健美操教學為基礎,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可以根據固有課程體系吸收民族傳統體育美學元素,必須明確的是:“美學元素”不等同于“美學形式”,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美學元素仍然可以通過現代體育動作、運動形式等表現出來,其重心應放在民族傳統體育“美的體驗”層面。例如,在跨學科視域下,將峨眉武術的服飾、器械等引入健美操教學內容,按照體操運動理論及范式,重新編創“峨眉武術健美操”體系,從而實現在課程角度的獨立性。當然,美學元素范疇中最重要的是美學理念,如峨眉武術強調的“動功”與“靜功”差異,強調動靜結合、亦柔亦剛,據此引入道家哲學、陰陽學說等概念,豐富課程的文化價值。
健美操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時代潮流下的產物,對于現代文化藝術的契合度很高。在這一特點下,自然衍生出優勢與劣勢:一方面,其優勢是緊跟潮流,一旦有新的健美操發展方向或創新內容,可以迅速形成健美操教學資源;但另一方面,健美操始終處在“追趕潮流”的過程中,自身的文化及藝術核心并不穩定,甚至是處在嚴重缺失的狀態。從民族傳統體育角度出發,隨著當代傳統文化復興、文化自信心提高,健美操教學提出融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應然要求,但此類教學內容十分匱乏;以峨眉武術的美學元素為例,不僅內容更復雜、結構更困難,且作為一種“生存技能”演化而來的運動形式,本身就具有強烈的經濟性,但健美操追求的是娛樂性、健身性、表演性,兩種教學內容在價值上存在一定隔閡,這就造成了健美操教學內容更新遲緩的現象。
從體育教育維度出發,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已經形成了十分完善的體系,尤其在傳統武術的繼承和弘揚方面,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相應的對專業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同理,健美操教師在專業領域也不斷向縱深發展,這樣一來,兩種師資隊伍之間的溝通渠道就越來越窄。換言之,大部分健美操教師在“健美+體操”的專業程度上無可挑剔,但在跨地域的民族傳統體育領域素養十分匱乏。更嚴重的問題是,健美操教學與武術教學采用的模式存在很大差異,健美操是典型的“理論指導實踐”模式,關于如何編創、演繹健美操,有著一套成熟的指導理論,而健美操最終的運動形態如何,則可以見仁見智;而傳統武術具有強烈的“實踐驗證理論”特點,由于武術大部分源自于傳承,如套路、格斗、器械等,傳承的依據是武術經驗,教師需要先了解“如何做”再反推“為什么這樣做”,這種差異進一步造成了跨學科高素養健美操教師的缺乏。
健美操作為一種體育運動,融合了音樂、舞蹈、體操等多種成分,它所具有的美學元素十分豐富。第一,姿態美。所謂“姿態”與“動態”是相對應的概念,它用來表達健美操運動的靜止動作,其敘事方式為身體各部分(軀干、四肢、表情等)形成的空間立體構圖,也可以稱之為“人體造型”。姿態美是呈現人體曲線、力量、柔韌等特征的重要美學載體。第二,速度美。與姿態美相對應,速度美在時間維度意味著持續的變化,表現速度美的方式,則主要通過銜接動作的切換,在音樂協同的作用下,能夠賦予速度美相應的節奏、頻率、風格等。第三,結構美。健美操可單人表演,也可以團隊操練,由此形成的結構美各有韻味。就單人表演而言,健美操的中心在于動作設計、銜接,而團隊操練的過程中,對于空間布局、服飾統一等有較高的要求。結構美能夠突出健美操獨特的氣韻、意境,達成“物我合一”的觀賞體驗。
峨眉武術既是一個傳統武術流派,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文化意象,在經歷武俠文學、民間傳說、影視作品等演繹之后,“峨眉武術”的概念內涵及外延均呈現出泛化狀態。若僅從民間傳統體育的實踐角度出發,所謂“峨眉武術”是一種區域性的民間武術傳承發展體系,它發源于我國四川峨眉山地區,輻射范圍包括整個巴蜀及國內外其他區域。從其發展角度看,主要有兩個維度:其一是峨眉武術主體維度,被認為“正統”的峨眉武術存在于峨眉山地區的道教、佛教及民間武術組織;其二是峨眉武術構成,包括器械(峨眉刺)、拳法(峨眉拳)、功法(動功有十二莊、靜功有六大專修功)、武術理論等。峨眉武術雖與武當武術、少林武術并稱三大流派,但在現代社會文化場域下,其影響力相對較弱,且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一些曲解、誤解,在傳承與弘揚上缺乏力度。
峨眉武術相比武當武術、少林武術而言,具有強烈的入世思想,其原因是它并不以宗教為文化背景(少林以佛教為文化背景、武當以道教為文化背景),這就造就了峨眉武術重視實戰的特征,在格斗技藝的加持下,久而久之形成了“俠義文化”底蘊。此外,雖然峨眉武術文化主要聚集在巴蜀之地,但由于支流多、地域大的影響,所形成的門派也很多,武術內容更是繁雜。門派方面,主要包括八個,分別為僧門、化門、字門、趙門、杜門、岳門、洪門和會門。武術組成內容方面,根據《四川武術大全》(1989年)的記載,僅峨眉拳的種類就包括67類,其中套路內容更是多達1652個,器械套路內容518個,對練套路內容41個。如此龐大的武術文化系統,必然衍生豐富的美學元素,這對于豐富和完善健美操教學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宏觀層面,峨眉武術的外在風格犀利、勇狠,以器械及身體技巧的格斗作用見長,這與少林武術的硬功優勢和武當武術的“以柔克剛”差異很大。微觀層面,具體到峨眉武術內容層面,其風格也是多元化的。第一,峨眉拳術。技擊法可概括為“十字攻守秘訣”,分別為陳、探、讓、隨、逼、騙、閃、頂、藏、錯,由此足可見外在動作風格的多元性與多邊性。第二,峨眉劍術。作為器械之王,劍在峨眉武術中占據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一種器械,更是一種彌補競技者自身缺陷的途徑。因巴蜀人身材多矮小,劍術可以有效擴大殺傷范圍,扭轉劣勢,其風格特點可以歸納為“擊法明快、上掠下取、撩掛畫圓、翻如閃電、刺如猛虎、劈斬如山”等。第三,峨眉套路。套路具有表演性質,其美學元素最具表現力,是融入健美操教學的主要形式,其風格特點是短小精悍、拳多腿少、步伐靈活多變、以防代攻。
教學目的是教學實踐的指引,身為健美操教師,需要先搞清楚將民族傳統體育的美學元素融入健美操教學有何價值、有何意義。直觀上看,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美學元素豐富多元,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華凝聚,將它融入到健美操教學中,能夠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立足教學價值,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美學元素,可以提高健美操的欣賞性、趣味性,豐富健美操動作、組合,并且與之共同融合的還有傳統文化理念,可以從整體上提高健美操的學科價值。因此,教學目標中要明確的是:一套健美操教學內容中,應該包含多少峨眉武術的動作、文化、器械等要素,并以此構建評價體系。
在教學內容方面的融合,可以通過健美操和民族傳統體育審美要素的共通性實現。例如,健美操具有姿態美、速度美、結構美的特點,同理峨眉武術也有類似的美學元素,且在表現程度上更加優秀。如秉承峨眉武術的“俠義文化”特征,在健美操教學過程中使用傳統武術服飾、配飾,賦予健美操學習者特定的“武者人格”。最主要的融入方式仍然是招式、動作,將峨眉武術的姿態演化、簡化或組合,形成適合于健美操教學的姿態或動態,當然,這一過程中還要考慮所選用的音樂風格,整體上構建一種“傳統與現代”跨越的體驗,引導學生主動發掘、深入探索更多民族傳統體育美學元素,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健美操教學所采用的方法為“演示法”,即教師作為健美操演示模特,學生跟隨其后模仿,整個過程中缺乏有效的互動,教學信息呈現出單一方向傳播的形式。究其原因,是因為常規的健美操動作缺乏文化內涵,而將峨眉武術美學元素融入其中,動作的新穎性、肢體的表現力等,能夠形成耳目一新的體驗。教師在演示完畢動作后,進而展開溝通互動,為學生講解動作的意蘊,以及背后的文化意象,以此提高民族傳統體育美學元素的滲透例。同時,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方法還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優勢,如對峨眉武術的表演視頻、健美操的表演視頻進行對比播放,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其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兩種運動形式的融合機理。
現代文化藝術形式與后現代主義理論密切相關,所謂后現代主義,它源自現代主義而又否定現代主義,極力批判和解構現代化過程中壓抑主體性的思維方式。后現代主義的核心組成部分是解構主義,通過拆解系統中的個體,瓦解它們對結構中心的遵循與服從,在整體上形成非線性的敘事風格,從而突出個性與差異,這為多元豐富的流行文化藝術提供了理論依據。單獨來看,民間傳統體育、健美操、峨眉武術都是獨立的結構,各自擁有自己的結構中心,唯有通過充分解構、實現美學元素融合,才有形成流行的可能性。當然,健美操本身就是一種后現代主義體育形式,它的風靡也恰恰論證了這一點,而民族傳統體育、峨眉武術及其他傳統文化,雖然歷史悠久、沉淀厚重,但在新時代浪潮下缺乏生命力,造成傳承與弘揚的重重困境。從民族傳統體育中汲取特色美學元素,融入到健美操教學中,既可以進一步豐富中國健美操內涵、增強教學體驗,也開辟了全新的傳統文化繼承弘揚途徑,有助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可謂一舉兩得。
[1]周青青,夏成才,李炫靈.“一專多能”視域下研究生身體素質差異性研究——以武術套路、健美操、藝術體操、跆拳道專項為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6):83-84.
[2]王順熙,戴金明,何靈捷.民族傳統體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研究[J].運動,2018(23):94-95.
[3]潘文文,宋智梁,吳迪,等.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美學元素融入健美操教學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2018,38(10):108-110.
[4]朱清華.非物質文化視角下的武術健身操[J].中華武術(研究),2014,3(4):15-18.
[5]周利.民族舞蹈引入健美操課程教學體系的實踐性研究——以重慶文理學院健美操專選課程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21(6):27-29.
[6]吳秀云.少數民族舞蹈融入中學健美操教學的探討[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2):32-33.
[7]崔新,孫瑞祥.大眾文化與傳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8]劉金亮.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必要性[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9):150-151.
[9]盧新星.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10]趙嚴.試論峨眉武術與各民族文化的融合[J].當代體育科技,2015,5(2):219-220.
[11]魏玉恒.民族傳統體育美學芻議[J].西部皮革,2019,41(12):118.
[12]王順熙,戴金明,何靈捷.民族傳統體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研究[J].運動,2018(23):94-95.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Elements in Traditional Ethnic GroupSports into Aerobics Teaching--Taking Emei Martial Arts as an example
MA Chunq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112, Sichuan, China)
內江師范學院校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體育教育”(項目編號:YLZY201912--4)。
馬傳奇(1986—),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