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
(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 濟南 250200)
所謂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就是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完成對于專業學生的培養、教學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就企業自身而言,能夠進行發展人才儲備。高職院校要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對于相關崗位發展需求進行了解,借助企業基礎,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實訓基地。
我國機械維修專業正式起源于1952年,其專業名稱及內容都進行過多次修改,但究其本源,早在《墨子》中就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可以說這是早期機械維修技術應用的雛形。隨著各種高新技術的不斷革新發展,為汽車生產、制造以及維修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現代化條件,將各種智能技術應用于汽車服務項目中,能夠有效提高汽車行業需求,這也要求國家培養出一大批專業技術過硬的汽車維修人才。在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汽車維修行業發展也從車體制作、電池設計等零部件研發,升級成為整體車輛制造,以及相應的配套充電裝置研發工作中,形成了完整的汽車產業鏈。然而,現階段汽車維修行業人員儲備嚴重不足,從業人員經驗不足,無法及時有效地發現并解決汽車中的問題,不能保障汽車維修質量。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汽車行業專業技術人才的搖籃,多數專業院校已經開設了汽車維修重點課程,為學生講授汽車維修專業知識,幫助學生結合基礎知識理論,通過實踐豐富汽車維修經驗[1]。
2.1 轉變人才培養理念。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要與市場經濟發展相結合,高職院校要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將滿足企業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目標。改變傳統企業僅通過招聘進行人才選拔的對接模式,讓企業融入汽修人才培養教育工作中,同學校積極合作,灌輸“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理念。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高職院校可以與有關企業合作,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構建新型專業培訓體系,強調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汽修專業人才培養動力,完善相關網絡推廣服務工作。通過學校、學生、企業三方數據互通,形成“小班化教學”人才教育平臺,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為例,新型動力能源汽車,其研發理念是基于市場對“節能減排”汽車使用優化的技術要求下,進行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我國于2009年正式研發出新能源汽車,并在三年內推廣至近2萬輛,截止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超過500萬輛,在政府的各種補貼政策制度下,涌現出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一批優秀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2.2 助力教師素養培養。在中共中央出臺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從業人員應遵循基本行為準則,具備職業道德。但基于現代職業高校教育理念的高職教育教學工作中,仍然存在某些問題,影響職業素養培養質量。部分教育工作者忽略的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高職汽車維修教育課堂上僅進行教材知識的講解,或是對著PPT進行“朗讀”,而忽視了學生專業技術應用實踐,使得高職汽車維修教學中的職業訓練培養逐漸淪為空談。高職院校教師應具備長遠的教學眼光,重視課堂職業教育校企融合,不僅要考慮當下的教學需求,更要建立覆蓋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的職業教育理念培養計劃,通過對專業技術能力的不斷學習、了解,以及企業實訓中的工作鍛煉,實現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教師作為高職汽車維修教育改革工作中的引導者,要強化自身專業能力,為學生樹立榜樣作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由企業派遣專業人士進行教師實踐技術培訓,提高教師教學素養。過程中要革新高職教學體系,企業要同學校一起設計理性教育方式,積極落實校企合作相關理念,重視體系化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高職汽修專業學生的個人能力[2]。
2.3 革新高職教學模式。全球化經濟時代,高職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若想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就要結合國際先進技術水平,革新高職教學模式。高職教學要遵循科學性和原理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實現了學生與老師、學生與企業之間的技術溝通交流,汽修高職教育改革,要實現公平育人與個性化教育,提高高職學生參與實際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目前發展形勢來看,我國高職汽修教學校企合作應用改革,同國際教育模式接軌整合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硬性接軌,其實現方式是直接將英、美等國的專業教學模式應用到我國教育體系中。換言之,就是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支持下,將我國現有的多種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與其它如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合并進行統一化教學。另一種是軟性接軌,其改革方式是逐步推進英、美等國的統一化專業教學體制,雖然最終目的相同,但軟性接軌強調逐步操作。
以就業能力為導向進行高職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當下社會市場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進行汽修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及職業規劃行動時,應在社會需求的視角下,采用校企合作模式,設計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在專業知識傳授講解的同時,鼓勵學生將其應用于實踐,能夠推進我國高職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素質化教育體制改革,拓寬學生的就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