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尚天任
(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80)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有關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昭示了我們黨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理念。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賦予了勞動教育新內涵,豐富了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高職院校教師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把握正確方向,勇于擔當責任,以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做好各項工作,培育新時代大國工匠。筆者結合黑龍江職業學院在加強勞動教育方面進行的實踐和探索,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根據《綱要》規定的勞動教育總體目標,結合學校多年來推行OBE成果導向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在勞動教育課程的設置上,更注重與本土化相結合。多年來,學校一直致力于成果導向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與推廣,現已開始實施成果導向2.0版教育教學改革,并成功聯合全國15所院校發起成立全國成果導向(OBE)課程改革聯盟,全國17個省市的50家院校成為聯盟理事單位,發表哈爾濱宣言,共同推進OBE理念落地生根。學校組建“OBE課程改革實驗室”,形成了一批本土化應用成果,出版了《成果導向高職課程開發》《成果導向高職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等專著,在基于成果導向教育教學理念上的勞動課程設置具有豐富的實施經驗和成功案例。在以成果為導向的OBE教育理念下,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關注學生的勞動學習結果。在此基礎上,學校設置了《宿舍歸納》《垃圾分類》《辦公室檔案管理與歸納》等課程。這些課程將勞動教育的基礎知識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相結合、與新時代勞動觀相結合,有效融入了勞動法規、勞動安全等知識。通過勞動課程的理論學習,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專業勞動技能,進一步培育了學生的勞動精神,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思想,現時代的勞動價值觀教育,是育人成人教育。學校開展的非正式課程,就是使學生通過真實的勞動去思考、感受、評價某一事件,通過勞動獲得感性和理性上的認知。為此,學校進一步整合了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兩大戰線資源,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努力構建勞動教育課堂與素質教育一體化的育人模式。編制《學生素質養成手冊》,開發《素質行動與養成》活動課程,開展“精彩四季、繽紛四節、三賽三動”等系列活動,開展“素質養成8個堅持和素質行動20件事”養成教育活動。二級學院結合專業特點,把勞動教育和專業課程開發結合起來,開設“一院一品”特色專業類學生活動課程,構建了貫穿學生三年學程的“精彩四季、繽紛四節、三賽三動”學生活動課程體系,實現了學生“大一素質年,大二專業年,大三就業年”的科學規劃。
“大師工作室”建設旨在創新高端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發揮高技能領軍人才在技藝傳承、技術攻關與推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為培養高端技能人才的重要載體。學校自2017年6月成立首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以來,就承擔起培養大國工匠的重任,按照先進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的原則,積極參與企業技術攻關,培養高端技能人才,為龍江裝備制造業發展服務。相比而言,大師工作室更側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現有技能大師工作室就配置了五軸虛擬加工實驗室、四軸加工中心、數控銑床、數控車床、三坐標測量儀等,均是專業技能和勞動技能學習的實操型工具。學校根據學生自愿報名,從全校相關專業的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進入工作室實踐學習,編制專門教學方案。大師工作室的學生們,都是通過選拔進入的,學生們都是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也非常珍惜這種高端勞動技能學習的機會,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勞動熱情。辛勤的付出收到了成效,大師工作室的教師們帶領學生多次參加國家、省級各類技能大賽,成功斬獲多個競賽的獎項。
學校依托國家“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根據黑龍江省發展規劃,建設產教融合平臺。該項目是黑龍江省高職院校第一個通過審批立項、第一個開工建設、第一個投入使用的高水平產教融合平臺。平臺入駐了智能制造實訓基地、國際旅游服務平臺、商貿行業公共實習實訓基地、工業機器人綜合實訓基地、智能建造綜合實訓中心、龍職財務服務中心、龍職華為ICT產業學院等多個實訓項目,集產業學院、訓練中心、研究機構三大功能為一體,成為國家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中的重點項目。現在,學校充分發揮產教融合平臺作用,把企業“請進來”,把學生“送出去”,讓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永葆新鮮。在平臺的實驗室里,學生可以操作機器人臂,進行模擬生產訓練,及時掌握行業前沿的技能。學生們能夠與企業一線優秀工匠接觸、學習,更好地發揮能工巧匠的“傳幫帶”作用,實現了為企業培養能夠快速上手的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目的。
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價值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價值觀。十九大報告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為中國職業教育、為黑龍江職業學院的創新發展堅定了信心。高職教育要以十九大精神為引領,工匠精神的培育、示范和傳承,是實現“大國工匠”的根本所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大學生擔當著民族復興大任的嶄新使命,這對大學生的能力素質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職院校作為大國工匠培養的搖籃,應該在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方面肩負起更多責任。高職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研究者、宣傳者和踐行者,把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研究、宣傳和實踐同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堅定信念、練就過硬本領、錘煉高尚品格。學校通過舉辦優秀畢業生報告會、聘請大國工匠作客學校大講堂等形式,推動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進學校、進講堂,營造出勞動光榮、創新偉大的校園學習勞動氛圍。學生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勞動活動,深刻感受到勞動賦予人們的智慧,更能走近勞動,由衷地尊重、敬重勞動。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們積極投身于志愿者服務中,與全國人民、與逆行出征醫務工作者一起,傾力付出,成為中國人民抗擊疫情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的光榮勞動者。
學校一直積極探索開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與教育的途徑和規律,助力職業院校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每年舉辦“鋪路石”文化節、“頒龍職獎·登狀元臺”活動;每三年一次“一石雙星(最美鋪路石、產業之星、技能之星)”評選表彰活動;撰寫編印了《“龍職”七十年》《“尋文化根,鑄‘龍職’魂”訪談錄》《“龍職”好故事》,設計確定了校徽、校旗、校歌,以及文化具象“人才山”“狀元臺”;確定《“龍職”教工誓詞》《“龍職”學生誓詞》并舉行師生入職、入學宣誓活動,如此進一步豐富了校園文化,集中營造出校園內“鋪路石”文化建設氛圍,為學校高質量高水平發展奠定堅實文化底蘊。經過多年文化蘊養,學校校友中涌現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行業首席科學家、技能大師、改革先鋒等,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鋪路石”文化的奮斗本色。新華社、人民日報、央廣網、中國教育網、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國家級媒體,紛紛報道學校“鋪路石”文化育人特色與成效,贊譽學校是“大國工匠訓練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引導學校師生“當好民族復興的鋪路石”,學校建設了“鋪路石”文化中心,全景式展示學校“鋪路石”文化的形成過程、內涵體系、特色亮點、品牌活動、育人成效,打造思想教育平臺、文化交流窗口和精神殿堂。鋪路石文化中心是學校“鋪路石”文化建設取得的又一項標志性成果,包括序廳、鋪路石文化理念、品牌文化活動、鋪路石風采、大國工匠訓練營、當好民族復興的鋪路石六個單元內容,各個展區主題鮮明,圖文并茂,展品珍貴,充分反映“鋪路石”文化建設之旅。通過豐富的圖文展示和生動講述,鋪路石文化中心不斷為一屆屆大學生進行精神洗禮和文化熏陶,不斷激勵學生們以更加昂揚姿態堅守初心使命,早日成為大國工匠、國家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