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帆 天津體育學院
就醫學角度來看,肥胖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遺傳性肥胖;二是單純性肥胖;三是繼發性肥胖。相關研究表明,肥胖的發生率逐漸提高,并且絕大多數人的肥胖屬于單純性肥胖。在2010至2019近十年的時間內,全世界超重人數從16億增長到23億,肥胖增長率高達75%。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面臨肥胖風險。現如今,肥胖問題已經發展為不容忽視的公眾健康問題,探討它的原因也變得至關重要。為此,本文對導致肥胖的相關因素進行闡述,并就肥胖對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期為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維持適宜體重服務。
所謂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收入與開支、長輩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思想行為習慣等多方面。而本文所涉及的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學生的父母二者之中有一人或者均為肥胖的狀況。不少研究和相關文章表明,孩子發生肥胖的重要原因可能與父母有一方肥胖或者雙方均肥胖有關。有調查研究表明,父母是否肥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子女是否肥胖的概率。[1]如果父母雙方均屬于肥胖人群,則其子女為肥胖的可能性高達80%;如果只是父親或者只是母親一人肥胖,其孩子的肥胖概率則降至40%左右;如果父母的體重指標正常,孩子的肥胖概率則為最低,大約為10%。簡而言之,父母的肥胖與子女出現肥胖的可能性是息息相關的。之所以說父母肥胖會導致其子女肥胖,具體可以從遺傳影響和后天環境影響兩個方面進行解釋:一則是親代具有肥胖基因,并以特定方式傳遞給子代,從而引發子女肥胖或增加子女肥胖的概率;二則是父母常進食一些堅果類、肉類等高脂的東西,并且缺乏運動,致使熱量供過于求,出現能量正平衡,導致他們肥胖。他們這種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子女,并導致了子女的肥胖。[2]
肥胖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對單純性肥胖而言,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致胖的直接原因。[3]其包含六點內容:一是飲食速度過快,這樣易引起食欲亢進;二無時無刻不享用零食,使體內的熱量值聚集從而總值過高,難以消化吸收;三是不愛吃早餐,特別是一些女學生會經常使用饑餓減肥法,方法不科學,適得其反,導致空腹感增強,用豐富午餐來報復性進食,久而久之形成脂肪而肥胖;四是晚餐不當,晚上時間比較充裕,食用的菜品較為豐盛。然而夜晚機體消耗較少,并且副交感神經興奮,有利于物質合成。睡前吃高油脂以及高糖的食物,再進行游戲娛樂,就極易造成內分泌失調紊亂、新陳代謝減慢、睡眠質量下降,從而增加自身肥胖風險的系數。因此,晚餐吃得多容易導致肥胖;五是愛吃甜食。攝入的食物中糖量增多,加速了胰島素的分泌,加快了體內酶的活性,促進脂肪在體內的生成;六是偏食,致使飲食的不均衡,自身營養成分缺乏,如體內缺維生B容易導致肥胖。[4]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多攝入的是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不少學生喜歡吃油炸、甜膩食物,進食的時間點不規律,選擇的大多是快餐類,而且除了上課以外的時間多半宅于宿舍,久坐不動,運動量較少,加上學生聚餐的現象普遍增加,這都會使脂肪堆積,成為學生肥胖的關鍵原因。
總而言之,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僅需要學生選擇健康的食物,也需要作息時間規律,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這是一個長期養成的過程,也是減少肥胖風險最有效的途徑。
據研究調查顯示,處于同一時期的男女的肥胖數量也是有明顯差異的。[6]我國的肥胖總人數量甚多,近乎9000萬人,其中男性肥胖的數量比女性肥胖的數量多320萬人。從男女肥胖數量的差額中不難發現,性別也是影響肥胖的一大因素。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肥胖與性別聯系的潛在機制還無法進行較為清楚的解釋說明。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由于男女的思維方式不同、行為習慣不同、敏感程度不同,對體態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女生也就比男生更傾向于減肥。
綜上所述,導致肥胖的原因可能不僅僅是家庭因素和生活習慣導致的,性別也是導致肥胖的因素之一。
一般而言,肥胖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力量、速度、耐力、靈敏等相應的發生改變,嚴重影響著人身體的健康。自身的肥胖將會直接導致身體素質下降,最主要的表現是耐力下降,例如上樓梯會出現氣喘吁吁的現象。下面主要就肥胖對人耐力素質、力量素質、速度素質以及柔韌性、靈敏性進行探討。
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對跑步成績有絕對的影響,一般肥胖的人肺活量指數偏低,這就影響了其運動成績。[7]如肥胖人的有氧耐力水平明顯低于普通人,對無氧耐力的影響相對較小。如在長跑時,肥胖的人運動能力遠不如正常體質的人,明顯落后其他人;然而在400米短跑比賽時,肥胖的人和普通人的無氧耐力素質方面差別較小。在人體質檢測的耐力素質測驗成績中,可以明顯的看出肥胖的人耐力跑成績均低于體重正常人,耐力跑成績則反映出人自身心肺功能強弱。
力量是指肌肉單元收縮產生力的功能,通常以最大力量衡量,即主要指人體神經肌肉系統在工作時克服或對抗內外阻力的能力。其有三種劃分方法:第一種是通過力量與專項的關系來劃分,可以分為一般力量和專項力量;第二種是以力量和體重的關系為依據劃分,可以分為絕對力量和相對力量;最后一種是通過力量在運動中的表現來劃分,包含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一般肥胖超重的學生的絕對力量大于同齡學生。與此相反,其相對力量就遠遠不如其他正常體重的同學,主要表現在肥胖的人力量比一般人大,例如在投擲類項目方面,參與投標槍、扔鉛球、擲鐵餅、舉重等方面運動就相對有優勢,但從事體操等克服自身重量的運動項目就比較乏力。
速度素質是人體快速完成動作的能力和動作反應時間的總稱。速度是身體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肥胖對不同種類的速度有不同的影響。肥胖普遍對快速位移的能力有一定的影響,對外界刺激反應快慢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影響以及對人體快速完成動作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情況下,人體快速完成動作的能力和快速位移的能力受肥胖影響最為明顯,但是外界信號刺激快慢的反應能力受肥胖的影響并不大。因為外界刺激反應快慢的能力與神經反應的能力有一定的關系。具體表現在肥胖人在進行100米跑的時候,聽到槍聲的反應速度與肥胖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完成100米跑的時間會明顯的長于普通人,說明他的快速位移能力比較弱。[8]完成每一個動作如快速擺臂、快速蹬腿的連貫性以及協調能力都比普通人差。自身的速度素質會隨著身體成分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因此,肥胖的人的速度素質和普通的相比較而言是較低的。
柔韌性和靈敏性也是身體素質中相對重要的部分。影響柔韌性和靈敏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關節結構、年齡性別、結締組織、大負荷抗阻訓練、肌肉體積、活動水平等因素,肥胖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9]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肥胖的人的柔韌性普遍比普通人差。肥胖人的靈敏性由于長期的懶惰、懶散導致活動能力的反應能力明顯減弱。人體攝入的能量和脂肪需要通過肌肉運動來消耗。一旦肌肉僵硬,無法充分活動,就會導致新陳代謝功能下降,脂肪無法消耗而積存下來,故也可以說是肥胖降低了身體的柔韌性能,柔韌性較差也促使了體重的增加。[10]
人的健康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受肥胖的影響。在過去的30年里,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數量在全國范圍內有了驚人的增長。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就定義肥胖為一種疾病。[10]肥胖的危害很多,它是發生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80%以上的2型糖尿病與超重和肥胖相伴;同樣,由于肥胖與“三高”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對大多數人而言,肥胖所帶來的最大危害莫過于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威脅。
肥胖不僅影響人的形體美觀,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有著很大的影響,且肥胖程度越高對人的生命健康危害越大,涉及到全身各個系統,因為肥胖會導致一種胰島素抵抗的現象。胰島素把身體的代謝物質,比如糖、脂肪等運送到體內需要的地方,一旦出現胰島素抵抗就是說明胰島素活動出現問題了,那些代謝產物就到處堆積或者沒辦法處理,就會造成一系列的代謝紊亂。
對青年人的影響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出現三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這些疾病是最不該出現在青年群體之中的;二是由肥胖引起的脂肪肝;三是導致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表現在睡眠意識淺、睡覺打呼;四是影響到關節,比如脊柱、膝關節增加炎癥的發病機會。肥胖的人如果運動過度就很容易給骨關節造成負擔。全球每年因肥胖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死亡達340萬,成為僅次于吸煙的第二個可預防的致死性危險因素,故可以說肥胖是一種影響到全身多系統的疾病。[11]
肥胖是一種心身疾病,除了會對人造成不可估量的身體上面的影響,其與心理因素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由于體型原因活動不便,在集體活動中會被嘲笑,產生自卑、退縮性格、社會適應能力變差、朋友少,有時可能有違抗性、攻擊性甚至反社會行為。[13]有調查表明肥胖的人在合群、幸福和滿足指數及自我意識水平低于正常體重的人,而肥胖的人在體訴、攻擊、分裂樣、抑郁、交往不良、強迫性、交往退縮、違紀各因子分值高于正常體重的人。[14]現代社會以苗條健美為審美標準,肥胖的體型缺乏了美感,受歡迎度降低,這些都可能會引起肥胖人的自卑和社交障礙等的情緒體驗。
減肥已經成為大眾的一個永恒話題。對大學生來說,肥胖也較為普遍。肥胖后不僅影響形體美,還會因體重的增加,尤其是脂肪增加引起身體素質的相應變化。肥胖后,各項身體素質一般是下降的。另外肥胖還會對身心健康帶來較大的危害,因此,要盡量避免肥胖。針對肥胖的原因,大學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合理飲食、規律作息,以維持適宜體重,保持健康,提高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