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鑫
2016年國務院頒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指出 “全民健身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幸福生活的基礎保障,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是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 2017年,國務院又頒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在全民健身視域下,民俗民間體育的開發與利用提上日程。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包括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豐富節假日體育賽事供給以及激發大眾體育消費需求等,與民俗民間體育迫切需要尋找一條融合路徑不謀而合,在其挖掘與開發持續深入的同時助力 “全民健身計劃” 取得突破和順利實施,使二者實現共贏,使傳統體育在新時期得到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全民健身計劃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發展戰略,它為民俗民間體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發展創新提供重要的平臺和支撐;民俗民間體育是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中的瑰寶,對其進行傳承和弘揚,是建設文化強國和樹立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豐富群眾健身活動、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手段。現階段,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此契機,使民俗民間體育在新時期得到更好的開發和利用,以期推動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落實,同時,也是如今解決我國傳統體育逐漸沒落與下滑的關鍵所在。
開封市,有著四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兩千多年的建都史的 “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八朝古都,蹴鞠、撂石鎖、打梭、抖空竹等體育形式各具特色,紛然異趣,開封 “打陀螺” 這項民俗民間體育運動歷史悠久、傳承至今,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研究 “打陀螺” 這項民俗民間體育運動的開發和利用,主要目的在于 “打陀螺” 這項民俗民間體育運動更好的傳承下去,不僅推動了休閑、健身、傳承一體化發展,還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 “打陀螺” 體育活動中,以提高全民族的體質健康,為實踐提供服務。本文試以開封市 “打陀螺” 這項民俗民間體育運動為例,以期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科學、客觀的研究民俗民間體育運動的開發提供方案支持,對推動全民健身的落實、推進體育強國的建設提供微薄之力。
開封陀螺運動歷史悠久,廣義的 “打陀螺” 還包括 “抽鞭” 項目與 “陀螺” 項目,狹義 “打陀螺” 僅指使用長鞭抽打陀螺,本研究針對狹義的 “打陀螺” 運動進行調查研究。打陀螺在開封俗語中即 “deilou” ,在課題組訪談階段,參與者連上洋溢著由衷的笑容, “deilou” 即音譯的 “得樂” 之意,顧名思義在陀螺參與之中充分體現著其娛樂的本質屬性,字里行間的喜悅歡笑躍然紙上。
陀螺,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制小陀螺表明陀螺運動在我國已有四千年的歷史,而文獻表明早在宋朝年間就已經出現了叫做 “千千” 的類似陀螺的玩具,它是一個長約三公分的針形物體,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小經紀》記載: “若夫兒戲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數,如千千車、輪盤車兒。” 表明旋轉類玩具已頗為普及。 “陀螺” 這個名詞,最早是出現在明朝,有關陀螺的最早記載見于明代,據明末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稱: “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鐘,中寶而無柄,繞以鞭之繩而無竹尺。卓于地,急摯其鞭,一摯,陀螺則轉,無聲也。視其緩而鞭之,轉轉無往復。轉之極,正如卓立地上,頂光旋旋,影不動也。” 和 “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 的記載。清代潘榮陛所撰寫的《帝京歲時紀勝》中,也有關于陀螺的文字記載。
現在,陀螺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相當普及,鄭州稱為 “diliu” ,西安稱為 “打猴兒” 、寧夏稱 “打老牛” 等等,并且我國的這種民間體育游戲早在十世紀左右就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并流傳至今。在少數民族中,哈尼族、瑤族、拉祜族、佤族、壯族、彝族等,都有著廣泛的陀螺參與史,不僅陀螺叫法多樣、形制豐富,參與形式也與中原各地大相徑庭。如今全國及各省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設定的陀螺項目的競賽形式就是由云南拉祜族特色的陀螺比賽改造而來的。
2.1 群眾性
陀螺運動規則彈性較大,受場地器材限制的影響較小,男女老少皆可參與,這對于全民健身計劃與 “健康中國” 戰略的落實與開展與校園 “大課間” 的普及提供了便利。民俗民間體育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積極健康的文化娛樂方式吸引著更多人參與和觀賞,并成為人們休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2.2 地域性
陀螺運動的發展在國內乃至世界范圍都不是亦步亦趨的,我國的陀螺運動也有著極強的地域特色,是一個時期一個民族一個地方文化精神的成果體現,亦是代表著當地歷史的發展特色。打陀螺運動在開封當地的人們身上表現出極強的民族文化認同與傳承和民族凝聚力的承載,以及打陀螺運動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傳遞的民族精神。這是作為開封特色傳統體育項目文化傳承的生命力所在,體育精神之所在。
2.3 健身性
參與陀螺項目的過程中,抽打所需要的蹬轉、揮臂等動作連貫有趣,毫不枯燥,可以調劑生活、釋放壓力,避免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所帶來的不適,同時有預防肩周炎、頸椎病等的作用,對提高協調、肩關節靈活度能有著促進作用。
2.4 娛樂性
陀螺運動屬于民間體育項目,體現著娛樂性的本質,在抽打陀螺的參與中不僅鍛煉了身體也可以與他人交流嬉戲兼有較強的社交性,樂在其中,有助于提升與培養參與群眾的社會適應能力。
3.1 身心價值
“打陀螺” 運動老少皆宜,樂在其中的人們在鞭打陀螺的參與中可以充分鍛煉身體,看似不跑不跳、毫無對抗的抽打,其實運動量著實不小,方寸之間卻全身發力,腳部站定下肢蹬地,腰部保持穩定扭轉充分,力達肩部帶動大臂,力道傳至小臂完成揮動,最后隨擺收尾。整套動作貫通上下,穩定且連續,不需要蠻橫發狠地使勁,輕巧揮動卻片刻間汗流浹背。其對于肩周炎有著顯著的康復作用,對心肺功能的保持也有著促進作用,同時在參與中,對眼疲勞、頸椎病、高血壓、腰間盤突出、靜脈曲張等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如久坐久站人群有著積極作用,增強抵抗力、解壓放松之新形式。在課題組走訪群眾的過程中,46歲的馬大爺拉著我們的手,不停的說著參與陀螺一年半后,肩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還強烈建議我們上手抽兩鞭子。
3.2 社會價值
“陀螺” 在運轉中不斷受力而旋轉,卻始終保持穩定,動靜之間蘊含著樸素的哲學內涵,也代表著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居住習慣與民俗性格,是一個地區整個文化精華的映照與體現。29歲的朱先生談到,這是自己小時候的同年記憶,現在有了孩子,家里常備陀螺,打一個收藏一個,自己娛樂的同時也讓孩子愛人也玩,要把這項民俗體育,傳承下去!抽打陀螺,體現了積極向上、勇于拼搏的人生態度,經過體育知識的普及、學習與體驗,促進對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培養與認同,使流傳千年的民俗文化活動得到傳承,人們幸福感、滿足感。自豪感與責任感得到提升。同時,隨著交通的便利與信息流通的便捷,包括廣西白褲瑤陀螺文化節、北京陀螺邀請賽等民俗民間體育賽事的舉辦與交流,吸引了天南海北的專家學者與愛好者,紛至沓來的游人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對體育產業開發起到了促進作用。
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打陀螺運動已經培養出了一種來自當地人對于開封這個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管年少時為了事業去多遠的地方闖蕩,最后無論在哪里看到陀螺,從心底迸發出來的熱血還是源自于自己的家鄉,這不僅僅只代表著對這項運動的認可,還代表著這是無論什么都無法換取的來自兒時的快樂回憶。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個城市的真實生活寫照。
4.1 課題組分組對開封市陀螺開展進行實地考察,范圍包括但不限于環城體育公園、龍亭廣場、汴京公園等,對體驗參與者、陀螺租售者、不接觸陀螺項目群眾進行隨機抽樣訪談。
4.1.1 場地器材
開封市陀螺運動的范圍廣泛,健身角、健身場所的平坦空地皆可用來打陀螺。陀螺的體積重量也多樣化,小至半斤重,大小只有半個拳頭,大到十斤、二十斤成人頭部大小。而且材質也不同,七成多是木質陀螺,也有锃亮的金屬性陀螺和塑膠型陀螺,后者多為孩童專屬,抽打旋轉伴隨著嗚嗚低沉的聲響和藍紅綠等紛呈的炫光。
4.1.2 參與人群
開封市陀螺運動的參與時間廣泛,最早五點五十(環城公園西南段)、最晚二十四點半(汴京公園)之間都有陀螺項目的體驗與參與,體驗參與者、租售陀螺商家等陀螺相關者的性別分布為男性多于女性,年齡分布的平均數較中位數大,參與時間多集中在上午六時至十時,下午十八時至二十三時。
4.1.3 社會評價
在課題組對環城體育公園、龍亭廣場、汴京公園參與非陀螺項目的健身群眾和群眾隨機路訪,八成受訪者表示擔驚受怕,擾民現象嚴重。但了解到陀螺運動的歷史多數群眾表示還是應加以規范和管理,將傳統體育傳承下去。
4.2 制約因素
4.2.1 政策制約
權責不明的問題仍然存在,政府的支持是陀螺項目發展的必要保障,如何在制度層面使民間體育開展進行規范,使其達到有法可依,把握競賽與開展權力下放的范圍與力度,思考如何在開封市總體規劃與 “開封振興” 戰略下融入民俗民間體育,用法令法規對陀螺名片的推廣提供法律保障。
4.2.2 內部劣勢
“不安全” ,針對擾民現象市民群眾頗有微詞,在古城公園中,跳廣場舞、交際舞的大媽們、打太極的大爺們、青少年輪滑旁的家長們,熱火朝天互不干擾,但對于打陀螺項目則是不約而同保持著明顯的距離邊界,響亮的鞭聲此起彼伏,打陀螺運動的參與者的專注與旁人的小心翼翼形成極大的反差。在群眾訪談中多數表示無奈和氣氛,更有市民表示要是在傷到了自己非沒完了不可。
4.2.3 群眾觀念
群眾體育觀念的改變,隨著城市現代化、體育競技化的趨勢不斷加深,人們在收看衛視轉播、媒體報道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將籃球、足球、羽毛球等發揚于西方的體育項目誤視為現代體育的標志與唯一標準,而往往忽視了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民間體育項目。
4.2.4 現代休閑方式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代表現代的西方娛樂形式如洪潮般席卷中華大地,位處中原的原省會開封更是深受影響,KTV、游戲廳等娛樂場所鱗次櫛比,不置可否,新興娛樂場所確帶給新開封人以不同的休憩體驗與休閑方式,但現代文明沖擊下應反思傳統體育創新能力的不足。
4.2.5 專業人才素質有待提高
傳承與保護民俗體育文化的重要環節就是注重培養專業的后備人才力量,開封 “打陀螺” 活動參與人群較多,但相關專業的人才稀缺。另一方面,人們為了追逐高質量的生活品質,摒棄自認為 “老舊” 文化,導致年青一代傳承人缺乏,行業里專業人才參差不齊。
1.規范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針對噪音擾民的現象可以學習湖北省省會城市武漢頒布的《武漢市公園噪聲管理暫行規定》,出臺規定規范居民參與,從制度層面規范參與的規模與范圍,使民間體育開展有法可依。同時開封市民族事務委員會與教育體育局應對民俗民間體育盡快完善頂層設計,制定宏觀的指導性政策,根據制度合法合理地制定可操作可評價的實施細則,將陀螺運動納入開封總體規劃,承擔起 “開封振興” 的責任,加大陀螺宣傳、寬松準入環境,保障陀螺發展的延續性與科學性,對陀螺運動發展提供法理依據與制度保障。
2.拓展競賽體系,降低難度豐富形式
現代體育項目推廣的基礎在于參與度的高低,群眾參與度越高,則該項運動越有活力,推廣也會更加順利。打陀螺在開封有著扎實的群眾基礎,通過對規則與形式的修改與規范、對器材與場地的建設與完備,推廣陀螺項目即民間民俗體育的開發與傳播。例如在競賽組織方面,通過組別的細化,從年齡、等級等維度進行分組,增強參與的積極性與體驗感。將競賽立體化、系統化、常態化,在 “全民健身” 大戰略下,回歸體育游戲的本質,使游戲嬉人娛己的功能得到強化,運動不再是觀摩式而是進行時、參與式!可以通過分賽站的積分累積,獲得運動成就的滿足感,還可以此累計積分,通過科學、合理的現代化積分制度與公平公正的主動公示,增強參與奮發的斗志與傳統文化的信念與使命感,形成良性循環,促進陀螺運動的社會開展,效果良好可進行對民間民俗體育、少數民族體育甚至參與人數較少的 “小眾” 西方競技體育的借鑒與參考。
3.產業化開發,自制網絡綜藝
抓住 “5G” 時代的新機遇,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與推廣,通過市場開發的形式在新環境下開發。例如楊超越參演的羽毛球主題電視劇《極限17》、籃球真人秀《超級企鵝聯盟:Super3星斗場》、《我要打籃球》、冰雪項目真人秀《冰雪的游戲》等等皆充分利用體育電影、體育真人秀、體育紀錄片等光影媒介潛移默化宣傳民間體育,競賽直播一言以蔽之,在新時代體育傳媒力求革新的背景下, “體育+” 的延伸越來越廣,體育+旅游,體育+文化,體育+娛樂等等拓展了體育產業的規模與形式,對普及體育知識,傳播體育文化,弘揚體育精神,凝聚體育力量都有著極大的良心作用。
4.結合學校體育培養專業人才
積極主動探索民俗民間體育進校園的新形式,利用 “一校一品” 的校園大課間活動,豐富體育習得的新形式,從娃娃抓起,體育課堂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體育課與 “第二課堂” 相互促進,創新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將打陀螺這項民間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打造成開封、河南省甚至整個華中地區的品牌項目,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增強體質,還可以將陀螺運動納入校園運動會,有條件的學習還可另外開展校園民間體育運動會,重拾 “尚武” 精神,拓寬裁判員、數據師等專業人才的培養渠道,依托河南大學、開封大學、黃河水院等高職院校,聯合民委等行政職能部門,盡快完成陀螺項目理論體系的完善,力爭學術與科研工作結合開封實際。
5.回歸游戲本質
不同于蹴鞠衰落的原因,恰恰相反對于蹴鞠從輝煌到無人問津,經歷了從娛己到娛人功能的轉變,失去了體育最初始的游戲本質,而開封市的陀螺運動仿佛復現東京汴梁的場景,譽為民間體育 “活化石” ,保持活力的關鍵就在于游戲本質的初心沒有隨時間與動亂的改變而改變。傳統民間體育本質仍屬于游戲,回歸本真,參與中的嬉笑打鬧是體育運動保持活力與魅力的源泉。另一方面,我們在開發中應注意保留 “打陀螺” 原有的特點,結合本地的民俗風情和人文景觀,把握好地方特色定位,從而形成獨具魅力的地域性特色技藝。
6.增加交流機會
我國 “打陀螺” 運動在云南省、貴州省中的瑤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有著悠久的開展歷史,北方,南接云貴、北通京冀,聯接一南一北,打造中國民間陀螺項目的 “陀螺帶” ,增強與該帶沿線城市的全方面多層次的交流,最終通過陀螺為引線,達到陀螺經濟相通,體育產業聯通,文化互通的共贏目的。同時,開封所處鄭州與商丘的幾何中點,借助即將建成的璞璜鐵路,開封也將成為 “十” 字形交叉的鐵路樞紐,屆時依靠距離省會鄭州不到百余公里的距離借助 “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 ,加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體育、文化、經濟、教育等交流,打造開封復興之路。
7.呼應古城記憶
依托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戰略,打造 “全城一景、宋韻彰顯、外在古典、內在時尚” 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挖掘古城文化,利用古城墻為主體的休閑開放式環城風光帶,體現體育精神與人文內涵,結合文化產業園區打造民俗體育博物館,依托開封全域旅游展示陀螺文化,通過民間體育博物館、民間民俗體驗館等進行展覽與詮釋,打造現代化、網絡化信息平臺建設,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結合古城內的民俗文化區開發貫穿全年的深度旅游線路,發揮寓教于樂的優勢。
開封市 “打陀螺” 項目作為傳統民俗民間體育資源,充分具備了可開發性的必要條件。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時代性、地域性,其轉型的歷史必然賦予我們將其改變的責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傳統體育復興是必然的。 “打陀螺” 運動現有的發展規模較廣參與人群較多,更是為群眾參與到 “打陀螺” 運動中提供了充分的土壤。其獨有的真實性與文化性,又是從民間演變而來,所以更具備了競技與娛樂的廣泛性,源于民歸于民,這就是傳統民間民俗體育的初心與本質。結合全民建設戰略,踏踏實實、腳踏實地,開封經驗效果良好可對民間民俗體育、少數民族體育甚至參與人數較少的 “小眾” 西方競技體育項目以借鑒與參考,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科學、客觀的對民俗民間體育運動的開發提供方案支持,對推動全民健身的落實、推進體育強國的建設提供理論依據,為體育夢、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