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1526億元 同比增長14.5%
財政部11月19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前10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1526億元,同比增長14.5%,比2019年同期增長8.2%,符合預期,財政收入保持恢復性增長態勢。前10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4665億元,同比增長1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96861億元,同比增長14.1%。從財政支出看,前10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3961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同比增長0.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2.7%。全國基層“三保”等重點支出增長較快,教育支出28959億元,增長4.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8645億元,增長3.4%;衛生健康支出15570億元,增長2.3%。截至10月末,全國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發行35130億元,其中專項債券27578億元,發行進度為76%,主要用于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點領域項目建設,有力發揮了專項債券對有效投資的拉動作用。(摘自經濟日報)
10 月份CPI同比上漲 1.5%PPI同比上漲 13.5%
國家統計局11月15日發布數據顯示,10 月份主要宏觀指標總體上處于合理區間,結構調整和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國民經濟保持恢復態勢。10 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 1.5%,漲幅比上月擴大 0.8 個百分點,環比上月持平轉為上漲 0.7%。其中,受降雨天氣、夏秋換茬、局部地區疫情散發及生產運輸成本增加等因素疊加影響,鮮菜價格上漲 16.6%,影響 CPI 上漲約 0.34 個百分點,占總漲幅近五成。10 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 13.5%,PPI 與 CPI 同比漲幅的 " 剪刀差 " 擴大至 12 個百分點,創下新高。隨著國內各方面加大增產增供的力度,增加對企業財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有利于降低生產價格上漲的壓力,減輕 PPI 向 CPI 傳導。(摘自新華社)
前10個月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22.2%
海關總署11月9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1.67萬億元,同比增長22.2%,比2019年同期增長23.4%。其中,出口17.49萬億元,同比增長22.5%,比2019年同期增長25%;進口14.18萬億元,同比增長21.8%,比2019年同期增長21.4%。10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34萬億元,同比增長17.8%,比2019年同期增長23%。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比重提升;從貿易伙伴來看,對東盟、歐盟和美國等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增長;從進出口商品類別來看,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均增長。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內經濟持續恢復,外貿保持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與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前10個月的進出口增速也超過了20%,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外貿發展的活力與韌性。(摘自經濟日報)
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9101億元
近日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9101億元,其中新增減稅7889億元,新增降費1212億元。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聯席會議扎實推進惠企政策落實、健全化解拖欠問題長效機制、整治涉企違規行為、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其中,截至今年9月底,累計推動清償欠款超過百億元;截至10月底,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檢查收費單位6.5萬家,退還企業24.6億元,罰沒2.6億元;今年國家提高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之前的75%提高到100%),擴大制造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適用范圍,推動降低部分工業原材料的進口關稅,進一步為制造業企業減稅降費。企業期盼政府進一步延續惠企紓困的政策舉措,加強要素保障和價格監管,并規范一些地方行政行為,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摘自中國經濟網)
壓實“看門人”責任 強監管信號持續釋放
隨著注冊制改革的穩步推進,監管層持續強調應壓實資本市場中介機構“看門人”的責任,強監管信號不斷釋放,今年以來共有75家中介機構(含券商、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被證監會或地方證監局以及交易所處罰133次,其中行政處罰15次,非行政處罰14次(含重點關注、出具監管關注函、出具警示函,記入誠信檔案等),行政監管措施104次(含監管談話、警告、責令改正、限制業務活動等)。專家表示,對于中介機構的監管更加嚴格、細致、可執行,有助于提升監管有效性,夯實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基礎。11月19日,證監會就《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工作底稿指引》和《保薦人盡職調查工作準則》進行修訂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同日,滬深交易所分別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第2號—財務類退市指標:營業收入扣除》等一系列指南,進一步強化年審機構的把關責任,強調了對審計機構的核查要求,繼續壓嚴壓實審計機構責任。(摘自經濟參考報)
康美藥業一審判決出爐 為中介機構和“獨董”敲響警鐘
據廣州中院 11 月 12 日的一審判決書,康美藥業需對 55326 名投資者承擔 24.59 億元的賠償責任,康美藥業原董事長、總經理馬興田及5名直接責任人員、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及直接責任人員承擔全部連帶賠償責任,其他在案涉財務報告中簽字的 13 名董監高承擔 5%~20% 范圍內的連帶賠償責任。其中5名獨立董事也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摘自證券時報)
風投仍青睞中國科技初創企業
《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2日報道,前三個季度,投資者對中國初創企業的風險資本和私募股權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75%,達到1650億美元(約合10560億元人民幣)。這一投資總額已高于2020年全年,并有望打破2017年創下的最高紀錄。報道稱,中國國內股市今年充滿活力,這可能是支撐風險投資活動增加的另一個因素。畢馬威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A股市場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籌集了創紀錄的資金。上海科創板和深圳創業板等以科技股為主的市場表現尤為出色。資金仍在不斷流入互聯網行業,不過投資者將越來越重視實際利潤,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相對放任初創企業大把燒錢。(摘自騰訊網)
中國風電巨頭策劃進軍美國和歐洲
彭博新聞社11月4日報道,中國的風機制造商憑著驚人的安裝速度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電市場,現在這些風電巨頭也希望在迅速增長的全球需求中分得更大一杯羹。包括新疆金風科技有限公司、遠景科技集團、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在內的公司現在正計劃投資海外工廠,想從維斯塔斯風力技術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等歐美競爭對手那里爭奪市場份額。報道稱,隨著全球風能需求的激增,競爭正在升溫。從歐洲到印度和南美地區都在擴大可再生能源設施的規模,以幫助實現有進取心的氣候目標,美國總統喬·拜登為美國設定的目標是,到2030年使海上風力發電量增至30千兆瓦,而中國風機制造商已經表明,它們能夠在規模和價格上展開競爭。(摘自網易網)
全球最大自貿區明年元旦誕生
《讀賣新聞》報道,日本政府11月3日宣布,由中、日、韓、東盟十國等15個國家共同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將于明年1月1日生效。率先生效的范圍包括已完成核準程序的日本、中國等10個國家,一個巨大經濟圈將在亞太地區誕生。報道稱,RCEP雖在零關稅覆蓋率上不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但也高達91%,它包含禁止強制企業開放源代碼等具體規定,規則相對CPTPP更易接受。RCEP域內人口數約為22.7億人,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26萬億美元左右,約占全球的30%左右。RCEP是日本與中國、韓國締結的首個自由貿易協定,是一個覆蓋亞太地區的巨大貿易圈,許多跨國企業都將生產基地設在此范圍內,其生效將大大促進域內的投資和貿易活動,也可幫助企業重組供應鏈。(摘自新浪財經)英國通脹水平達10年來最高 或將強化其央行加息預期
路透社倫敦報道,10月份英國通貨膨脹水平達到10年來最高,這將強化人們對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加息的預期。報道稱,英國10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2%,高于9月份3.1%的同比漲幅,據估計主要的上漲壓力來自電力、天然氣和其他燃料。預計英格蘭銀行將成為新冠肺炎大流行重創全球經濟以來全世界第一個加息的主要央行,普遍預測英格蘭銀行將于12月16日加息。(摘自光明網)
供應問題和需求降溫 將導致全球貨物貿易放緩
世界貿易組織(WTO)11月15日表示,全球貨物貿易因生產和供應中斷以及對進口商品的需求降溫而放緩。全球貨物貿易曾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最初沖擊之后出現過一次大幅反彈。世貿組織發布的最新貨物貿易晴雨表顯示,11月份指數跌至99.5點,接近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基準100點,8月份為110.4點。此晴雨表是一種數據組合,旨在預測全球貨物貿易的中長期趨勢。報道稱,晴雨表所有成分指數都出現了下降。其中,汽車產品指數跌幅最大,只有航空貨運指數高于趨勢。世貿組織表示,最新指數大致符合其對今年貨物貿易量增長10.8%、到2022年增長放緩至4.7%的預測。(摘自參考消息網)
全球芯片短缺或持續到2023年
《華爾街日報》網站10月28日報道,全球芯片短缺持續已近一年,或將持續到2023年。全球半導體短缺狀況正在持續惡化,等待時間延長,買家囤積產品,潛在終端在明年完工的可能性更小。需求沒有如預期的那樣放緩,供應路線阻塞,不可預測的生產中斷重創了已經滿負荷運轉的工廠。報道指出,規模達4640億美元的半導體行業一直未能跟上步伐,導致各行業收入都在受損。痛苦正在從最初受影響的企業——如汽車制造商和家電制造商——蔓延至其他產品制造商,例如醫療器械和煙草。跟蹤手機出貨量的美國康特波因特研究公司稱,由于芯片問題,智能手機行業同比僅增長6%,僅為今年早些時候初步預測的一半。(摘自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