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周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同樣的教學方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分層教學的方法解決上述問題。這樣,教師就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速度、性格特點、理解能力等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從而有效提升每位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分層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若干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讓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1]。其實,分層教學是一個過程,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的數學能力和學習能力將其進行劃分;之后,針對他們現階段的能力和不足對其進行教學,最后,有效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分層教學不是為了分層,其最終目的是教學。教師要平等地看待每個層次的學生,及時根據他們當下的水平進行調整,保證學生都能持續增強自身的實力。分層教學由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得到了學生的認可,目前已經被很多教師所采用。
教師在將學生分層時應注意,不要摻雜個人喜好,要完全按照學生的學情將其分層,讓能力相近的學生在同一個小組內學習。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分層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按照學生的進步情況及學生對當前課程的掌握程度來及時調整分層。
分層的結果應不予公開,以免學生之間出現歧視等問題。同樣,教師也要公平地看待每個層次的學生,牢記自己的教學目的是帶動所有學生共同進步。因此,教師要模糊層次之間的差距,讓所有的學生忽略差別,將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上[2]。
教師在制定不同層次學生的教育目標時,一定要注意積極地引導學生,不要讓學生認為自己的水平只能停留在這個層次,要讓學生從課堂上、作業中體會到進步,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并根據學生的進步及時調整分層。
教師在明白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前提下,還要根據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接受程度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比如,在課堂上,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討論、自主學習等方法;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采用精講精練的方法;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最好采用引導的方法,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鞏固他們的數學基礎。
針對學生對教材的接受程度,教師要面向所有學生制訂詳細合理的練習計劃。同時,教師要將題目根據不同的難度進行劃分,以便更貼切各層次學生的數學水平。練習的布置也要有方法策略,很多學生面對作業、練習題等都會有著下意識的抵觸心理,原因是成績好的學生認為這是浪費時間,而成績差的學生認為作業太難,不愿意去做。因此,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布置相應水平的練習題。比如,教師可以將題目按照難易程度分成“基礎題”“必做題”和“拔高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完成“基礎題”和部分“必做題”;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要求其完成“必做題”和部分“拔高題”;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應讓他們完成所有“拔高題”。如此一來,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練習,獲得有效的提升。
分層教學的重點是分層授課,教師要思考不同的授課方式。首先,教師要思考如何在課堂中合理地對教學內容分類,以達到提升學優生、帶動普通生、兼顧學困生的目的。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教師對學困生的要求應是熟練解出方程,對普通生的要求應是能自主列出方程,而對學優生的要求則是利用方程解決難題。其次,教師要把握住課堂提問環節。面對不同的個體,教師應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他們能回答的范圍內增加一些難度,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獲得新的知識,以達到挖掘他們潛力的目的[3]。類似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開始就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同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學生來講,學好數學不能只靠死記硬背,也不能只靠一成不變的練習,而是要有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精神。自主探究不意味著完全拋離教師的傳授,更多時候它意味著要在已有能力的基礎上,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便在面對難題時,能通過自主思考和探究找到思路[4]。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習慣、數學能力等,對他們提出稍顯難度的問題,并引導其一步一步走向正確答案。
輔導是對沒有聽懂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生進行二次教授的行為。部分學生存在沒有聽懂課堂內容的情況,這時教師就可以開展數學輔導活動。分層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進行分層輔導,即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識基礎,將學生分成一個個輔導小組。與課堂內容略有不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小組,教師需要采用勤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策略;對于基礎較好,但做題馬虎的學生,教師需要耐心和鼓勵學生,使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需要找一些課外習題來對其進行提升。此外,教師也可以采用小組對接輔導的方法,讓一個學習能力較強的小組對接學習能力較弱的小組,讓小組成員一對一輔導,以這種方法鞏固學優生的基礎,提升學困生的成績。
除了知識的傳授,很多其他客觀因素也影響著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效果,比如教師的評價。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有時,教師的一句鼓勵就能讓學生信心大增;而教師的一句批評則能讓學生灰心喪氣。因此,教師在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時,應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比如,面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多給予他們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在看到他們的進步后,教師要對他們進行表揚。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教師應嚴格要求他們,鞭策他們不要驕傲,要不斷進步。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運用分層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時刻檢驗,鼓勵他們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在分層學習中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教師只有注重分層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多多進行輔導,給予合理的評價,才能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水平,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