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風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比較薄弱,積累的科學知識相對有限,無法充分理解一些復雜的科學現象,這間接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為了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知,增強其學習科學知識的自主性,教師可以開展探究式教學,在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能使學生深入理解科學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1]。啟發式教學主要包括開放性教學和封閉性教學,其中開放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提出開放性問題;而封閉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提出封閉性問題[2]。無論采取何種方式,教師都必須明確提問的時機和問題的難易度,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及時進行引導。進行開放性教學時,教師應從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角度巧妙地設計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進而提升科學探究教學的效果。此外,教師在進行科學探究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采取為學生講故事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探究[3]。
比如,在進行“食物中的營養”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開展啟發式教學,為學生創設情境。教師先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不同種類的食物,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吃哪些食物,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針對學生選擇的食物,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這種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如果學生表達不完整,教師可以進行補充。接著,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讓學生選擇扮演自己喜歡的食物,以食物間對話的形式說一說食物蘊含的營養元素。這樣不僅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且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為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講一些關于食物的小故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4]。
為了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在開展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及其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充分了解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5]。在小學科學教學開展科學探究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教師需要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為了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科學知識展開探究[6]。在探究教學結束后,教師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反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再根據學生的評價進行反思,不斷完善教學設計,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比如,在教學“聲音的傳播”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地劃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程的學習。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實驗,把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播現象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探索聲音在不同狀態下的傳播規律。然后,教師讓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記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當小組完成實驗后,教師讓小組選出代表,在班級內發表小組的結論。在此過程中,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教師針對學生得出的結論,給予一定的鼓勵,使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深入分析小學科學教材,我們不難看出,教材中的許多知識都是來自現實生活的,與生活中的點滴聯系緊密,因此,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小學科學教學,能使學生真切地了解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7]。然而在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未能將生活與教學相結合,僅關注對枯燥、深奧的理論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將知識與生活實例相結合[8]。這樣的教學方式將導致學生對科學學科產生片面的認識,學生可能會錯誤地認為,科學就是科學發明和研究,距離自己的生活過于遙遠。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利用探究方式進行教學,將實際生活與科學知識相結合,能使學生真切地體會科學知識的價值,消除科學學科與學生的距離感,進而使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9]。
比如,在教學“和動物交朋友”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和父母一起到動物園或戶外觀察小動物,了解小動物的習性和特點,并嘗試與這些小動物近距離接觸,拉近與小動物之間的距離。通過這項作業,學生開始留意自己身邊的小動物,并注意觀察動物的習性和特點,嘗試將動物的外形畫下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互相交流,猜一猜彼此畫的是什么小動物。經過討論后,教師向學生展示蚊子的圖片。夏天蚊子十分常見,時刻出現在人們身邊,靠吸食血液生存。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一下蚊子的生活習性,然后重點講述該怎樣防蚊,在被蚊子叮咬后應如何采取止癢、消毒措施。這一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聽得非常投入、認真,發言也十分積極。
小學科學不僅注重事件發展的過程,還注重對事件結果的總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間,讓學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思考,從而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10]。在探究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遇到問題是在所難免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新知識。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而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意識[11]。比如,在進行“聲音的傳播”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通過多種途徑發出各種聲音,然后讓學生思考聲音傳播的速度,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知識。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探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應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基礎,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利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高效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