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蕾
(陸延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太原 030024)
現在的市場經濟用“瞬息萬變”來形容再妥帖不過。
疫情之下,百業凋零,電商零售業銷量逆向激增,物流公司和各類防護用品生產企業異軍突起,外賣、網課、教輔、直播等行業更是火遍全國,商機無處不在。
當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對經濟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細,作為經濟管理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計核算也就越來越重要。由于行業不同,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表現形式也呈現多樣化,因此,如何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已成為財務工作者必須掌握的職業技能。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專門的技術方法,通過對單位的全部資金運動進行反映和監督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它通過系統、客觀、及時地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必要的會計信息。綜上所述,可總結出會計信息的基本定義如下:
會計信息是用來處理企業經營過程中價值運動所產生的數據,按照規定的會計制度、法規、方法和程序,將其加工成有助于決策的財務信息或其他經濟信息,并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注等形式提供給信息的使用者。
(1)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的信息,主要通過資產負債表來反映企業截至某一時間的資產、負債總額及其結構,據以判斷資本保值增值的情況以及對負債的保障程度等。
(2)有關企業經營成果的信息,主要通過利潤表來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的收入實現情況、費用耗費情況和生產經營成果,據以判斷公司盈利情況。
(3)有關企業現金流量的信息,主要通過現金流量表來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流動情況,經營、投資、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及其具體構成。
(1)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因為內部管理和對外經營的需要,企業管理者必須隨時了解公司重要會計信息,如銷售收入、盈利情況、成本費用水平、資金盈缺等,將其與同行業水平相比,或與歷史經營成果相比,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改進的方向和目標——通過對會計信息的分析使用,便于內部管理人員及時調整經營決策,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2)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指企業外部與企業有直接或間接利害關系的單位和個人,通常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監管部門等。不同的使用者,對企業會計信息的關注點不同,其使用目的也不同。
這些不受約束、無籍可開的學員是抱著各取所需的目的來上課的,相繼提出很多問題要巴克夏回答。如谷子卷葉是什么毛病啦——玉米苗發黃是化肥燒的嗎?紅頭蒼蠅是不是草地螟等。
《企業會計準則》第二章的全部條款,是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最準確表述,簡單地說就是可靠性、相關性、清晰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根據《準則》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企業的會計信息沒有嚴格按照要求提供,有時甚至嚴重背離,這是本文接下來要討論的內容——信息失真。
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不管出于什么樣的原因,只要會計核算結果與企業真實情況不符,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便可稱之為信息失真。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的形成與提供違背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不能正確反映企業會計主體真實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與此相對應,完全達到質量要求的會計信息,便可稱之為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1)無意失真,是指非主觀故意造成的信息失真。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由于會計人員本身的專業素質、專業水平、工作環境等內外因素,造成計算錯誤、數據疏漏,或者對政策法規的理解不透徹,運用相關條款不當或賬務處理不當等,導致其報出的會計信息與實際信息不符,最終導致信息使用者曲解會計信息或者決策錯誤。此類信息失真,往往可通過單據復核和財務主管審核來避免。
(2)故意失真,是指有目的性、有針對性、故意形成的信息失真。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核算人員為達到既定的目的而編造、隱瞞交易或事項,或者蓄意不當使用會計政策,虛增虛減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等,使會計信息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故意誤導或蒙騙信息使用者。此類信息失真不易被發現,并且容易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
(1)對內部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失真容易傳遞錯誤信息,誤導經濟行為。例如一個新項目的投資決策,往往需要參考已有項目的成本收益,若已有項目的重要財務數據不準確,必然會影響新項目投資的可行性分析,導致企業可能錯失良機,也可能投資失敗。
(2)對外部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失真不僅牽連范圍廣,往往還會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一是擾亂經濟秩序,損害各方利益。錯誤的會計信息或者是為實現指標而人為修改的會計信息,可能會造成國家財政收入流失,也可能會影響金融機構的判斷而導致資產損失,更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和影響市場的公平性。二是削弱國家財經法紀的權威性。報送失真的會計信息尤其是故意失真的會計信息,是蔑視國家財經法紀的行為,不僅違法,也違反了會計人員的職業操守,還使法律法規的威嚴被打了折扣。三是偷逃稅款,造成財政收入流失,擾亂市場經營秩序。四是影響國家相關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可比性。近幾年,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和智能化管理工具的不斷推陳出新,客觀上促使企業經營行為規范法和合法化,財務管理也越來越規范,如何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就成為接下來的討論重點。
前文已經說過,完全達到質量要求的會計信息可稱之為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近幾年,國稅局與財政部不僅修訂和完善了多部法律法規,而且從技術層面提高了監督力度,比如金三軟件的上線、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全國增值稅發票查驗平臺等,企業經營信息的公開化與透明化,已經大大壓縮了虛假會計信息的生存空間——這是站在宏觀的角度來看,國家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而做出的努力。
站在微觀的角度來看——企業要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又應當做出哪些努力,我認為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主動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積累理論知識,同時,把實際工作當作學習契機,通過實踐來充實和完善理論知識,再將理論知識靈活應用于實踐活動。
第二,關注財稅法規政策的變化,及時了解和運用各項新政,避免被動的信息失真。
第三,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堅持職業操守,在原則和現實發生沖突時,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主動分析和處理問題,敢于承擔責任,這是會計人員難得的美德,也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前提。
第四,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對方需要什么樣的信息、所需信息的用途,以及如何用最簡練直觀的方法去表達和傳遞信息,不必拘于傳統的會計信息提供方式,隨著核算工具和信息傳遞媒介的進步,會計信息也可以用靈活多樣的方式來表達。
總而言之,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的“生產者”,其執業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所以財務人員必須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避免因業務能力不足造成信息失真,為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企業應根據實際經營情況和財務管理需要,依據現行的財稅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建立健全自身的內部管控體系,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指引下,對財務管理、資金管理、資產管理、會計核算、會計監督等做出明確規定,確保管理職能與監督職能各自獨立、互相制約,避免人為因素干擾財務核算,確保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企業應樹立會計監督的自覺性,要對企業自身實力、市場環境以及所處行業的經營特點有明確定位,不片面強調經營結果,不盲目跟風追求利益;對各家公司的經營成果進行評價時,區別不同行業的特點和公司發展所屬階段,客觀評價,避免過于強調利潤絕對數值而導致的信息故意失真,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發揮出財務工作的管理與監督作用。
在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曾經比較普遍,從十幾年前著名的“銀廣夏事件”到“藍田案例”,再到前幾年的“獐子島扇貝絕收事件”以及“瑞幸咖啡事件”,其實質都是會計信息失真且長期未被發現或糾正,最終對企業和投資者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們應當從這些案例中總結經驗,重視會計信息質量,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名會計人員,我們每天都會經手各種形式的會計信息,無論是對內提供還是對外提供,它都貫穿于我們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也許是一張表,也許是幾個數據,都代表了某項經濟活動的過程或成果,它們有條不紊發生著,完整記錄著企業前進的每一個腳印,這就是會計信息。所以,以改進會計信息質量為企業的發展添磚加瓦,看似微不足道,卻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的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