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彬 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產業脫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遼寧省邊境民族地區農村雖是省級貧困地區,且截至2019年底已經實現所有貧困村脫貧摘帽,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底線任務,但對遼寧省邊境民族地區農村,要進一步通過發展產業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降低已脫貧人口的返貧風險,從而實現遼寧省邊境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遼寧省邊境民族地區指的是位于丹東的寬甸滿族自治縣(簡稱寬甸縣),雖雖說寬甸縣扶貧成效顯著,但據了解通過產業發展實現村民脫貧致富仍存在一些問題:
寬甸縣在五個一批脫貧攻堅的實踐過程中,通過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脫貧所占的比重最高。寬甸縣2018年實現脫貧的10438貧困人口中通過產業脫貧的有8056人,占比77.2%,2019年實現脫貧的1711貧困人口中通過產業脫貧的有964人,占比56.3%。但據了解,寬甸縣一些村鎮的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實現脫貧主要是發展個人庭院的種養殖產業,產業合作社發展不完善。比如,毛甸子鎮洼溝子村通過爭取政府產業扶持資金在村內發展養牛合作社,并將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產業扶持資金吸納入社,最后實現分紅。但實際貧困戶幾年下來未見分紅,并且合作社規模不大,僅能解決極少數人的就業問題。還有的貧困村個別村民合作發展板栗種植合作社,但由于缺乏市場信息資源,且對板栗種植技術掌握不足,經營管理不善,致使等到收成時的板栗個頭太小,板栗價格下跌,無法積極應對市場風險,最終導致虧本。
寬甸縣已經形成一些農產品品牌,但由于一些原因未形成規模及品牌效益。比如振江鎮石柱村的石柱參,是具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品牌,但目前石柱參種植成本較高,種植農戶較少,且銷售形式單一,無法在當地形成規模產業帶動村民經濟發展。據了解石柱村種植石柱參的村民有一百多戶,多為世代傳承,由于種植人參投入時間精力較多,成本較高,從采種到栽參再到移栽搭棚等均需大量成本,并需要人工定期看護,所以目前種植石柱參的參民也在減少。雖然種參收益可觀,一只上好石柱參能買幾千甚至上萬元,但收益見效慢,成熟柱參參齡需達13至15年才可采挖上市銷售。除此之外,參民對柱參銷售方式較為簡單,一是送到鎮里石柱參收購商店,二是等外來收購人員到石柱村收購,缺少與市場的直接聯系,導致價格不穩定。在人參種植上也缺乏先進技術指導,導致一些人參成熟后參差不齊,且數量少未能形成當地主導產業。
寬甸縣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群山環繞,自然風光秀美,又有沿江沿邊臨海的特點,適宜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寬甸縣也因此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旅游景點,比如青山溝景區,雙山子鎮的天橋溝森林公園等自然旅游景觀以及虎山鎮的虎山長城等人文景觀均收益良好。但對比之下寬甸縣也存在一些村鎮的旅游產業發展不完善。比如,振江鎮的綠江村是貧困村,近幾年綠江村借助其依山傍水的優勢搞起了農家樂旅游產業帶動村民脫貧。但據了解,綠江村農家樂休閑旅游仍存在許多問題。一是休閑項目單一化,來此游客僅以品嘗鴨綠江魚以及晨起登山觀看日出和鴨綠江水面霧氣相連而形成的云海景觀為主,無其他休閑項目。二是缺乏旅游村外觀美感。由于農家樂是當地村民自發興起的,都是自家房屋,在外觀上缺乏統一興建標準。三是沒有對當地村民統一旅游接待相關培訓,導致村民素養不高,缺少基本接待禮儀。四是缺少文化元素融入。滿族民俗村卻幾乎沒有滿族文化風情融入當地旅游,缺少民族文化風味。
農村產業發展人才是關鍵,而就寬甸縣農村而言,目前帶領農業發展的人才相對不足。首先,村干部的帶動能力不足。農村產業發展需要村干部的領導,然而寬甸縣村干部大多年齡比較大,文化水平低,對市場信息資源掌握不足,思想保守,發展產業的遠見性不夠。其次,駐村第一書記帶領能力不足。駐村第一書記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幫助村發展產業,然而一些駐村書記選派時不規范,未按國家對駐村書記能力及政治素養等規定嚴格選拔,導致有些駐村書記責任心不夠,難以全身心投入帶領村民的產業發展中。最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力不足。當地種植大戶缺乏先進種植農產品技術以及管理經驗,致使種植農產品品質差,種植規模小,產量不足,難以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力。
以產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對當地脫貧致富尤其重要,因此要完善產業合作社發展方式。首先,健全合作社參與主體的利益聯結。比如針對洼溝子村的養牛合作社,應先明確村委會與村民及貧困戶間的利益聯結,以簽合同的方式確定貧困戶入股資金的分紅比例以及分紅時間,明確讓村民知道合作社的資金使用流向以及合作社的年均效益,將合作社的經營情況公開透明。其次,建立產品與市場之間的聯系。合作社經營主體關注市場信息,了解市場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生產農產品,形成先有訂單而后生產的模式。最后,進一步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合作社。結合特色農產品,建設相關農產品加工廠,形成農產品深加工合作社,并打造合作社物流體系,真正做到直供,直加工,直銷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
大力發展當地主導產業,對主導產業重點培育,優先發展,形成規?;瑢I化,標準化生產從而打造當地主導產業品牌,以品牌效益引領當地經濟發展。首先,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品品質。打破一家一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產業基地,擴大產業規模,統一引進先進的產業技術形成標準化生產,打造特色產業的優質品質。其次,加大宣傳,聯系市場。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加大對特色產品宣傳,增強當地主導產業的知名度,積極建立與市場的對接關系,關注市場相關信息,積極參與當地或外地農產品展銷會。最后,擴大銷路,延長產業鏈。完善運輸物流鏈條,通過線上電商與線下門店結合的方式擴大特色產品銷路,在有銷路與市場的基礎上可繼續擴大產業規模,探索品牌產品深加工,建立特色產品深加工基地,擴大產業發展鏈條,延長產業價值鏈,以主導品牌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村民就業,促進村民持續增收。
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優勢進而轉化為經濟效益。首先,健全農家樂休閑旅游模式。對于當地農家樂旅游,應建立統一農家院招待標準,在外觀上給游客以美好享受;進一步豐富休閑方式,在美食上融入滿族民俗風味兒的特色菜肴,搞一些民俗文化演出,比如宮廷劇場,滿族特色舞蹈,滿族樂器表演等;系統整治旅游區衛生環境,安排村民重點維護,時刻給游客以清潔整齊的面貌。其次,積極發展生態觀光園,比如硼海鎮上甸子村貢菊種植基地,在10月份可吸引游客觀光賞菊,之后采摘的貢菊能換來經濟效益,還有寬甸縣河口5月份的桃花觀賞園,游客觀賞桃花的同時還能與漁民一同捕魚,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最后,延長生態旅游產業鏈。在旅游區可以建立當地特色農產品服務區,旅游區通過從當地村民購買農產品進而向外來游客銷售,既增加旅游地收入,也為周邊農民增加收入,還可挖掘當地有手工藝的老人,或通過培訓當地部分村民學習滿族傳統手工藝,通過發展手工藝品既保留滿族文化特色也增加旅游業附加收入。
在脫貧攻堅任務結束后,隨著駐村書記以及一些產業發展政策的相對撤出,對于遼寧省邊境民族地區而言,可從自主培養與外來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吸收產業發展人才進而帶動和支撐農村產業發展及經濟建設。一方面在自主培養上可由村干部組織挑選村里有主動發展欲望以及頭腦靈活的村民,從縣里或市里請農業專家或高校的相關學者幫忙對這些人做農業技術培訓,對本村適合發展的產業幫忙做規劃指導,幫助農民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將這類村民由被帶動發展轉變為帶動他人發展。另一方面在外來引進上,可通過制定政策優勢吸引有家鄉情懷的大學生返鄉創業,尤其對于農學相關專業的大學生,要以各類優惠條件吸引其返鄉創業,鼓勵其將自身能力和專業水平在農村這片土地上發光發熱。
以產業促脫貧對于遼寧省邊境民族地區農村地區穩定脫貧具有重要意義,要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充分發揮旅游產業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品牌產業以及培育和引進產業發展人才隊伍,進而確保鞏固該地區脫貧成果,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保證人民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