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亮
(寧夏固原市第二中學,寧夏 固原 756500)
為全面推進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公辦學校高度重視,積極組織相關人員認真學習,為過渡工作做好銜接準備。高校落實政府會計制度,有助于會計核算的規范性,并能提升會計信息精準度,為單位財務管理奠定良好基礎,直觀準確反映單位運行成本。然而,現階段公立學校實際改革過程中,仍存在部分缺陷需解決,有必要提出針對公立學校會計核算的優化措施。
財務會計實施權責發生制,并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新科目,加強核算力度。財務會計收入科目由原有6 個增加至11 個;費用類科目主要增加資產處置費用和所得稅等7 個凈資產科目。根據新制度要求,增加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有助于掌握資產實際狀況。
根據新政府會計準則及制度,將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適當分離,但又相互銜接。積極推行全面績效管理,有效落實三個“雙”的會計核算模式,即雙功能、雙報告以及雙基礎。
新政府會計制度規定中,將會計核算內容予以變更,主要包含四個方面:①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資金預算賬務,記賬過程中應做好預算賬目;②未納入部門預算管理項目,記賬時無需記預算賬務,如收取或支付押金等;③納入部門預算管理非資金業務,僅記預算賬即可;④不納入部門預算管理非資金業務,也僅完成記財務賬。
針對公立學校而言,會計核算主要以預算為切入點,預算項目基礎信息,會計核算人員通常僅憑借自身經驗判定,難以準確判定每一筆支出的預算項目。基于傳統預算管理系統,部分項目經費并非固定,而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變更,造成核算工作信息不對稱現象。此外,核算人員除自身工作之外,可能還需承擔預算執行與預算監管任務,如此造成預算與核算整體結構不明晰,業務開展有序性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業務開展的效率。由上述問題分析,其核心成因是傳統財務管理機制難以滿足現階段預算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是新制度會計核算與傳統核算模式沖突的表現。
利用權責發生制代替原有收付實現制,有助于公立學校會計核算的規范性。國家、社會以及納稅人對學校的統一要求是,確保工作效率基礎上,提升實際效益。現階段,公立學校難以全面執行權責發生制,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第一,受傳統收付實現制影響。由于其思維模式定位以及理解偏差,部分未有發票的預算款項等業務,仍以先入費用方式為主,并未將其納入預付賬款的科目中。第二,全面貫徹權責發生制難度大。權責發生制的確認,需依附于合同條款為最終的依據,更強調實質性工作原則,但公立學校在合同管理中不同程度地缺乏規范性,財務人員難以客觀明確權責確認依據和時間。此外,權責發生制難以落于實處,與未有效處理內控建設和新政府會計知識關系有關。
伴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行業中積極應用各類先進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等,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能實現企業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各項工作的有序推進。針對公立學校會計核算而言,更需完善的信息共享平臺支撐,以便于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效性,提升工作精確度及全面性。現階段,部分公立學校出于信息安全性的考量,軟件間未能實現開放對接端口,導致公立學校信息系統難以實現銜接。譬如合同管理、采購業務管理等均處于獨立管控模式下,難以實現信息共享。由此表明,目前公立學校更多部門軟件處于“各自為政”局面,信息化建設滯后,難以滿足現代化會計核算需求,導致核算人員無法通過科技手段提升工作效率,仍處于難以抽身常規工作的惡性循環中[1]。
首先,基于新會計核算模式下,全面貫徹雙基礎、雙報告的工作形態,也由此表明核算人員工作量成倍增加,導致工作效率及質量均不佳;其次,財務軟件自動化推廣及應用,從表面看,減輕了人員工作負擔,但未對其進行定期優化升級,導致生成預算會計賬單憑證存在錯誤點,會更加劇會計核算人員的工作負擔,未真正實現財務自動化軟件實際價值;最后,會計核算人員具體務實過程中碰見各類問題,并沒有任何經驗及案例進行參考,僅依靠自身花費時間思考研究新方法,如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核算基礎不同,從而導致最終處理結果具有一定的偏差。針對不同出資項目的固定資產折舊與處置問題等,不僅耗損會計核算人員的大量時間,而且最終研究結果可行性有待提升,造成會計核算人員務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為全面強化政府會計制度下公立學校會計核算規范性,需立足學校戰略目標視角,重塑預算管理思維,進一步有效發揮預算與核算聯動效應,可從以下兩方面實現:其一,轉變傳統預算編制思維,構建完善預算管理信息化系統。將核算系統、收費系統等進行完美銜接,確保在基礎信息數據實現共享基礎上,提取相關信息不受時間限制,有效突破數據孤立、實時性差、報表取數較差等瓶頸,從煩瑣的數據查詢與糾錯工作中解放會計核算人員,將核心精力置于其他方面。其二,精細化預算項目設置,確保核算工作準確性。首先,預算項目設置應凸顯“精”,針對原有年度低效或經濟業務關聯度較低的項目,應對其進行重新分析,優化及調整支出結構。其次,重注預算項目設置需“細”,細化各項預算施工范圍以及標準,使預算編制內容更具多元化,確保核算人員開展核算工作實現有據可循。最后,理清崗位業務結構,有效強化對預算執行監管,明晰執行率與落實效率關聯性,以及其與科室業務職責的關系[2]。
為進一步加強公立學校會計核算的準確性,應重新理解新型核算模式及理念,如權責發生制,可將其應用于公立學校會計核算中,主要體現在固定資產、債權債務、收入與支出、凈資產等方面。基于政府會計制度,公立學校引入權責發生制應注意以下兩方面:其一,根據實際改革配套制度局部改革權責發生制。針對基礎會計改革,聯動多方面整體改革,所以應根據預算管理著力解決改革缺乏協調性的問題,做好會計核算與新制度實施接軌。國家應積極出臺相關配套制度,避免實際過程中,會計核算人員工作存在盲目性,促進新制度有效推進。此外,由于政府采購制度和國庫集中制度深入,均與新建配套設施匹配性較低,針對固定資產等實際業務,公立學校可考量使用局部改革方式,配套制度完善的學校,可使用權責發生制改革;基礎條件缺乏成熟性的學校,應暫時沿用收付實現制管理。其二,根據地域特色試點推行權責發生制。推行權責發生制在公立學校中應用,可采用試點的方式,在經濟基礎厚實區域實施,確保試點學校擁有高質量的內部管理水平以及物質基礎[3]。
為滿足現代化會計核算實際需求,應加強財務信息化體系建設,構建線上、線下平臺,為人員溝通、交流搭建良好的平臺。首先,硬件建設層面,應積極引入線上報銷系統,同時對接賬務系統,實現信息數據自動生成目標。其次,樹立業財融合理念,促進各部門間信息系統管理及銜接,確保各項基礎數據有效對接,實現財務與業務數據共享,以及財務信息平臺的智能化及網絡化,突破傳統各部門間信息獨立瓶頸,確保公立學校財務信息系統滿足單位內部管理、新政府會計改革方向實際需求。最后,軟實力建設層面,一是形成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強化各部門對財務數據共享的意識;二是積極應用各類先進技術,不斷對軟件優化升級,并做好安全防護措施,避免信息泄露;三是確保全員參與,禁止形成閉門造車的局面,積極鼓勵多方思維融入,加速使用者與建設者磨合。
基于新政府會計制度導向下,為確保公立學校會計核算工作改革有序開展的力度,需做好新舊制度的過渡工作。新制度實施與傳統制度相比,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新制度主要將公立學校會計核算方式以及記賬模式變更,所以公立學校應盡快、及時落實新制度,并做好新舊工作銜接。該過程中,需積極組織學習交流會,提供多方面的交流溝通渠道,以相似核算主體間學習交流會形式,共同出謀劃策。同時,構建新制度實施答疑論壇,將主管部門或財務綜合實力較強的學校作為組織者,建立完善的網絡答疑平臺,鼓勵各學校積極參與,并運用獎勵機制的輔助措施,有助于兼顧答疑者積極性及回答的質量,通過匿名方式保護各方隱私。此外,應從收入核算方式、成本費用準確計量、全面反映資產負債狀況,優化學校會計核算工作,促進新政府會計核算制度應用[4]。
新會計制度實施過程中,公立學校財務會計核算及管理存在部分不足,難以適應現代化學校發展潮流。對會計核算工作加強創新及研究,提升公立學校財務管理水平,確保學校財務工作滿足新會計制度應用,有利于促進學校健康發展。上述目標均需公立學校積極嘗試,突破傳統財務會計核算模式,真正實現政府會計制度在公立學校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