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鵬
(國家稅務總局四平經濟開發區稅務局,吉林 四平 136011)
我國屬于財政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稅收制度在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下,經歷了幾次改革,每次改革都有顯著的進步。整體來看,我國稅收制度的經濟職能與政治職能均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但是正義功能、福利功能等仍有待加強。因此,本文認為有必要從倫理道德的視角對稅收問題進行反思。誠信納稅作為稅收問題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的關注度一直居高不下,現有研究多從經濟角度和政治角度對稅收遵從度的提高進行探討,從倫理角度進行的分析不多,所以本文選擇從倫理角度反思誠信納稅問題具有一定的意義。
稅收是伴隨著國家的形成而出現的,是統治階級意志與利益的代表,在封建社會表現為統治者將維護皇權的倫理思想融入稅收中,使百姓自愿履行繳納稅金的義務;現代稅收的功能與封建時期相比發生了顯著變化,體現出“優及較窮”的人而“取之”較富的人思想,通過平衡收入差距來提高社會總體福利水平。換言之,現代稅務的職能是通過宏觀政策與收入分配等方式,消除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問題。至此,現代稅務倫理便得到了凸顯,即通過不同稅率、稅目、稅額以及征稅對象,促進社會經濟活動的公平性,以實現平等、自由地對收入進行初次分配與再分配,以實現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的同時保護納稅人個體享有的權利。
現代稅務作為現代公共管理的組成部分,必然體現現代公共管理倫理所蘊含的基本精神,其基本原則體現在下列四個方面:
1.2.1 公共效率原則
該原則其實是社會公共管理的價值原則,指公共管理部門在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時的效率以及公共秩序的管理效益。在稅務倫理領域則直接表現為稅收效率原則,具體包括行政效率、經濟效率、社會效率共三個部分,是稅收質量與效果的最終體現。稅收效率原則要求現代稅務管理既要處理好稅收收入與稅收成本間的比例關系,爭取用最小的稅收成本來獲取最大的稅收收入,又要使稅收政策能夠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避免對經濟發展造成額外的負擔,使稅收政策對社會政治、社會文化、社會經濟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不是消極的影響。
1.2.2 公共正義原則
公共管理領域的正義原則指國家政府以及公共管理部門作為對社會進行公共管理的主體,在對社會制度進行設計、安排、執行以及操作的過程中,要遵守普遍公正的要求,在稅務倫理中主要體現在稅收制度的實質正義與稅務執行的程序正義方面。實質正義要求任何稅收政策的制定都要符合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即對社會公平進行充分體現,規避因稅收政策制定不合理而產生稅收歧視的現象。程序正義要求在執行各項稅收政策時要做到一視同仁,各項稅收征收管理的設計不應給納稅人造成過分負擔。
1.2.3 公共責任原則
該原則對應的是公共管理領域中對公共事務與公共行為在基本責任方面的要求,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公共管理者應嚴格履行自身職能,承擔起相應的管理職責;第二是公共管理者與全體公民應共同維護社會倫理責任。該原則在稅務倫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稅收立法機關、各級政府及稅務工作人員應嚴格履行自身職責,保障稅收政策的合理性與稅收職能的充分發揮;第二是納稅人應自覺履行依法納稅的義務,做到誠信納稅;第三是有關社會組織與公民應自覺維護稅法尊嚴,維護稅收執法的良好環境,共同保障稅收職能的發揮。
1.2.4 和諧社會原則
該原則構成了公共管理倫理的終極目標,表達了公共管理對于公共社會生活的一種理想追求。該原則在稅務倫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稅務機關應樹立起服務理念,意味著稅務機關不僅要以管理者的身份認真落實各項稅收制度,同時也要以公共服務部門的身份為納稅人提供高質量的納稅服務;第二是納稅人應牢固地樹立起誠信納稅的理念,積極配合國家稅務部門,認真履行各項納稅義務;第三是建設好納稅人與稅務部門間溝通的橋梁,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共同構建和諧的稅務運行狀態。
誠信納稅屬于稅收法律關系中包含的內容,是對稅收征納雙方間信任程度進行衡量的標準,是基于誠實、合作等征納行為構成的一種稅收道德的規范,也可以理解為征稅人與納稅人在履行各自職能與義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誠信。征信納稅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樹立起來的道德觀念,同時運用法律與道德規范來引導和約束自身的納稅行為。誠信納稅要求納稅人依法合規地開展納稅活動,在履行納稅義務時做到誠實、守信、客觀、真實地記錄自己的經濟活動,保證會計核算的準確與真實。可見,誠信納稅是將誠信規范落實到納稅義務層面的一種行為。
誠信納稅通過內在自律與外在約束的有機結合,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認同誠信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使其成為公民共同的信仰與追求,進而在社會中形成誠信文化,使誠信納稅成為公民的自覺行為。誠信納稅作為誠信的一種形式,包含了很多內容,例如稅收的價值信念與道德觀念等非正式的約束,同時也是對稅收法律等正式約束進行的拓展、細化以及限制,降低了稅收法律的實施成本,對稅收法律的變遷也具有一定影響。誠信納稅程度的高低可以作為對社會誠信進行有序檢驗的基本條件,屬于一種道德誠信,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規范,能夠規范和調節納稅人的行為,達成稅收目標,體現出誠信產生的倫理效力。
雖然理論界對稅收的概念有多種表述,但在下列幾個方面基本上達成了共識:(1)稅收的征收主體是政府;(2)政府憑借政治權利進行征稅;(3)稅收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無償性;(4)稅收具有固定的征收額度;(5)稅收的征收目的是實現政府的管理職能;(6)稅收在本質上體現的是一種分配關系。既然稅收體現的是一種分配關系,那么必然與公平、正義、和諧等倫理理念聯系在一起。因此,稅收自出現就與倫理有著密切聯系。
回顧稅收發展的歷史進程,稅收制度代表著統治階級的意志與利益,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倫理色彩。稅收在經濟層面是實現國家職能與提高人民福利的前提,對國家以及私人物質利益的分配具有重要影響,與每個公民都存在密切關系。稅收在法律層面需要國家的立法部門、司法部門、執法部門相互配合,與執法主體與納稅主體存在密切聯系。
經濟利益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利益,經濟利益的獲取與分配就涉及了道德與倫理問題。經濟利益同道德倫理之間的關系,構成了稅收倫理的核心。
3.2.1 古代先哲賦稅思想中體現的道德倫理
孔子提出了“百姓足,君熟與足”的觀點,認為國家賦稅應以百姓富足為基礎,賦稅應“度與禮”,避免向百姓征收重稅。商鞅認為賦稅能夠起到抑制農民棄農經商的作用,通過重罰棄農經商者來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主張賦稅以糧食的形式征收,不收取貨幣或其他物品,這樣能夠保證賦稅制度的公平性。司馬遷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提倡者,認為社會經濟應遵從自然分工的規律,政府不應進行干涉。我國早期的賦稅思想雖然反映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是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反映出納稅者的意愿。在治稅思想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輕徭薄賦”觀點更是兼顧了勞動人民的意愿,彰顯了倫理精神。
3.2.2 西方學者在稅收原則的論述中體現的道德倫理
西方學者在論述稅收原則的問題時,同樣體現出了倫理道德思想。英國古典政治學家與財政學創始人亞當·斯密首次將稅收原則提高到了理論高度,歸納為平等原則、確實原則、便利原則、經濟原則并進行了系統闡述。后續的西方學者在亞當·斯密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稅收公平原則,認為應對納稅人之間的稅收負擔程度進行比較,使條件相同的納稅人承擔相同的稅額,條件不同的納稅人實施差異化的稅額,保障稅負合理。可見,西方學者在探討稅收原則的過程中,均對納稅人利益進行了考慮,尤其是“便利”與“公平”原則,帶有一定的人情味道,是對稅收倫理的一種體現。
3.2.3 我國社會主義稅收原則蘊含的道德倫理
我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稅收原則蘊含的倫理思想體現在既要保證國家財政收入以滿足國家行使職能產生的資金需求,也要在兼顧需要與可能的情況下,把握好征稅的限度。公平原則是我國稅收制度的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納稅負擔的分配方面,納稅人承擔的稅收負擔應均等、合理。只有公平的稅收制度才能夠保障各項稅收政策的有效落實,才能夠讓納稅人自覺履行納稅義務。同時,國家可以通過稅收來實現對收入分配的調節,緩解社會分配不公帶來的矛盾,促進共同富裕。
綜上可知,現代稅收的倫理思想主要通過其在調節社會收入分配過程中的公平性來體現,誠信納稅是基于誠實、合作等征納行為構成的一種稅收道德的規范,能夠降低稅收征納的成本,提高稅收遵從度,該作用也是誠信倫理發揮出的效力。無論是稅收的本質,還是稅收思想的演變過程,都蘊含著道德倫理思想。從倫理角度思考誠信納稅問題,有助于為誠信納稅水平的提高提供不同的分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