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西安 710061)
我國沿海發達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其中不僅包含著眾多的自然旅游資源,同時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多民族聚集的特性也使這里有著豐富而多元的人文旅游資源。通過對目前我國沿海發達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綜合情況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旅游資源和相應的服務與產品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和待開發潛力。具體表現在:一方面,該區域具有海拔較低、多江河、多森林的良好自然條件,在自然旅游資源方面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良好條件,為娛樂、體驗式休閑體育旅游及參與互動式體育健康旅游的開展與實施提供了可能性。但目前我國沿海發達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多將重點放在觀光休閑旅游上,忽視了對體育健康旅游資源的深入挖掘。當下,比較流行的體育旅游項目,如戶外拓展、野外生存、徒步、登山、攀巖、滑水、沖浪、山地自行車、微馬拉松等體育旅游活動僅在城市周邊的生態環境下開展和普及,嚴重限制了區域性產業鏈區塊體育旅游產品的開發與營銷。另一方面,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居住著壯族、苗族、黎族、滿族、回族等多民族人民,不同民族之間有著各自獨特的信仰及習俗,在長期定居的歷史演變下,形成了豐富而多元的多民族人文體育旅游資源,如廣西的潑水節文化、福建的采茶文化、連山瑤族文化、必背瑤寨文化等,都能夠為喜愛體育的游客帶來別樣的體育旅游活動與文化體驗,也能促進所在地的城市文化宣傳和消費。旅游人口的增多必然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提高基礎配套設施和服務能力的提升,促進本地人文特色文化產品、人文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與利用。但是,目前資源和優勢的品牌樹立以及經濟效應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與利用,需要通過信息化、共享化的服務進一步了解、釋放、開發、應用好多民族、多元化的人文旅游資源在體育旅游方面的價值。此外,在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的大背景下,不斷完善我國沿海發達地區體育場館、體育基礎設施的公共服務能力,更好地為各種體育賽事的舉辦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礎和服務環境。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對賽事旅游潛力的挖掘上表現較弱,導致許多場館在賽后出現空置的情況。
此外,在一些體育場館的建設上,由于前期規劃不合理、不到位等情況,對體育場館的賽后再利用形成了一定的阻礙。尤其是那些周圍交通設施不便利、商業化程度不高的體育場館,不僅難以實現再利用,更在無形當中增加了政府的運維費用,這就容易出現體育資源的浪費,也限制了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共享經濟”視閾下體育產品與服務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模式,創新發展了體育產業思維模式。“共享經濟”的流行,對我國體育產業的未來而言既是新方向,也是創新發展的必然之路。在“共享經濟”視角下,圍繞“共享經濟”的理念、思維和模式探尋符合市場需求、經濟發展、人類需要的經濟元素。
(1)“共享體育經濟”理念與認識的創新。“共享”是創新的代表,也是一個新名詞,需要人們經歷認識、實踐、改造、創新的過程。“環保、節約、健康、創新”是“共享體育經濟”的重要體現,需要廣大體育愛好者逐步去認識、熟悉、接受和采用。
(2)“共享體育經濟”經營與管理的創新。現階段,我國的體育場館設施整體的規模和數量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但是城市與鄉鎮的差距甚遠;人均的占有率和使用率偏低。因此,一方面在“共享體育經濟”整體的規劃和時長需要前提下,要對原有的體育場館進行改造和擴建,并更新和新建新興體育項目體育館;另一方面在“共享體育經濟”的助推下,不斷推動鄉鎮的體育場館更新和擴建,逐步縮小城市與鄉鎮的體育場地、場館各方面的差距。
(3)“共享體育經濟”服務與產出的創新。在互聯網時代積極推廣“共享體育經濟”模式,是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進一步擴大經濟空間的重要途徑之一。雖然我國是體育大國,但是公共體育健身資源相對來說是非常有限的,不能很好地滿足國內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以及廣大熱愛體育健身的人民群眾的實際訴求。因此圍繞“共享體育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體育產業服務與產出的創新,促進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已經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體育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尤其是在“全民健身運動”落實以來,共享經濟視閾下,體育產業與“共享”已經成為體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共享經濟”視閾下,“共享體育經濟”助推體育產業的發展與提高,離不開制度、資源、人才、技術的支持。圍繞“共享體育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需求,必須加強制度、設施、規則、資源、人才的統一規劃,我國特殊的國情視角下和共享經濟視閾下,共享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依靠政府、社會、企業、廣大群眾、體育愛好者的大力支持。
體育旅游產業要想青春永駐必須滿足四大要素:低碳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儲備是第一資源,內涵建設是第一核心,創新融合是第一動力。體育旅游產業只有解決好四大要素問題,才能不斷地挖掘潛力,利用好其他資源優勢,推動共享經濟模式的實現。
低碳經濟模式首先要提倡共享經濟模式的推廣和普及,“體育共享經濟” 視角下推動我國體育旅游產業低碳發展思路的核心是發揮資源共享的節約型經濟產業發展。一方面,可以依托鄉村及城鎮的自然旅游資源、生態農村資源、戶外體育資源,加快這些可依賴與互動資源的融合與生態保護步伐,形成區域性的一條龍服務模式,為體育旅游資源與利用提供更多服務內容,吸引更多游客和體育旅游愛好者前來參與體育消費。另一方面,在形成了自然旅游資源、生態農村資源、戶外體育資源等資源的融合與生態保護發展的基礎上,加快大型的體育賽事和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和舉辦,進一步豐富和打造特色體育旅游文化內涵建設和品牌建設,為體育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建設奠定堅實的精神與文化基礎,吸引更多游客和體育旅游愛好者前來參與體育消費。再一方面,在形成了大型的體育賽事和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和舉辦的氛圍的基礎上,加強物流、運輸、餐飲、住宿、導服、環境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創新,進一步優化體育旅游資源環境的物質與經濟基礎,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與體育消費。最后一方面,在形成了鄉村保衛城鎮的體育旅游資源文化產業鏈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共享體育經濟”的發展,為周邊居民、體育愛好者、慕名而來的游客提供更多體育盛宴和可消費資源,進一步優化體育旅游資源消費結構,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與體育消費。
隨著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不斷深化,體育旅游文化城市的體育綜合體發展與建設步伐也不斷加快,形成體育旅游資源從鄉村到城鎮再到城市的全面覆蓋,植入更多體育旅游可消費資源與體育元素,例如:微健身、微體育培訓等多元化的體育消費產品,打造體育、旅游休閑、娛樂“一站式消費”體育旅游商圈,吸引更多游客和體育旅游愛好者前來參與體育消費。依托互聯網金融優勢,加大廣告植入力度,全面宣傳和推廣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的特色文化、特色體育、特色體驗、特色觀光品牌,全面促進和提高國民的幸福指數、生態安全、生命健康、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