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1)
近年來國家層面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日趨重視,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 號)《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 (試行)》(發改社會[2019]590號)《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教職成[2018]1 號)《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 號)《關于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發改社會[2019]1558 號)等文件密集出臺。其中《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帶動各級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實訓平臺作為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受關注度日益提高,但受到場地、資金、人員、管理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高職院校實訓平臺建設呈現不平衡的發展態勢,經濟發達地區建設水平較高,經濟欠發達和不發達地區整體建設水平較低。
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精神,根據《江蘇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卓越計劃》提出的“打造30 個左右江蘇省高職產教融合集成化實踐平臺”要求,2019 年10 月,江蘇省啟動了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建設工作,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智慧+共享”電商物流產教融合集成平臺被遴選為培育項目。
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建設本身就需要基于校企良好的合作基礎,集成平臺是校企合作的拓展和延伸。學校和合作企業互通資源,共同建設、共同使用、共同管理、共同分享合作收益,在平臺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校企需要更為深入的合作、更為頻繁的互動交流、更深入的相互介入。平臺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契機、搭建了橋梁,企業可以將對人才的需求遷移到學校之中,學??梢詫⑵髽I的管理理念、技術、工作內容等整合到學校的專業、課程、實訓以及師資培養中,有利于建立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共同體,校企形成合力,實現產業生產鏈與學校教學鏈的融合。
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實用人才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目前,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存在數量不足、教師實踐經驗缺乏、雙師素質不高等突出問題,嚴重制約了高職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在數量上,絕大部分學校實際上達不到生師比18∶1 的合格標準,由于專業的更新與迭代,專業教師存在結構的不平衡。在質量上,盡管《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從2019 年起,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 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2020 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但實際上由于職業發展、薪酬待遇等多方面的原因很難做到,高職院校大多數專業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專業實踐經驗和經歷,導致教學從書本到書本,難以適應高職教育錘煉技術技能、直接服務產業企業的教育教學特點。
通過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建設,一方面,可以把企業的骨干、專家、管理人員聘為兼職教師、產業教授、實訓導師,擴充師資隊伍數量,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把專業教師送入企業鍛煉、培訓等方式,培養打造既熟悉企業技術流程、與新技術、新產業、新需求相契合,又掌握教育教法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基于產教融合集成平臺,企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教學模式改革、職業培訓等方面深度參與學校人才培養過程。通過開展現代學徒制合作、共建產業學院等方式深層次推進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把企業的工作環境、業務流程、業務數據引入校園,把學校的教學延伸至企業,通過任務驅動、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方式,完整感受企業運營流程,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
“智慧+共享” 電商物流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建設緊密對接區域物聯網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重點產業?;谛铝闶郾尘跋戮€上線下融合發展以及物流產業智慧化發展趨勢,以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專業為基礎,將信息技術與物流管理深度融合,電子商務與跨境電商有機統一,構建“兩核兩輔”電商物流專業群。按照校企平臺共建、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人才共育,堅持“項目從行業企業中來,成果回到行業企業中去”的建設思想,在平臺建設中運用智能硬件、物聯網、大數據等智慧化技術與手段,建設產業契合度高、產教深度融合、設施設備先進、功能有機集成、資源共享度高、團隊結構優化、管理集約高效的產教融合集成實訓平臺,平臺集教學、生產、實訓、培訓、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實現校內專業內高度共享,專業群間關聯共享,校外政校行企合作共享,形成以產興教、以教強業、良性互動的校企協同互助機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服務區域電商物流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根據區域產業發展趨勢,整合學校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物聯網應用技術、報關與國際貨運等專業的軟硬件資源,建設集“生產、教學、技能競賽、職業培訓、教研科研、創新創業孵化”等“多功能、多專業、多領域、多崗位”于一體的跨專業集成式實訓平臺。實現專業群內資源共享,同時輻射會計金融、商務貿易等專業群。把集成平臺打造成復合型人才培養高地、產學研用技術創新高地、開放共享社會培訓高地。
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企業,整合校內外優質人才資源,遴選行業專家、技術骨干、企業導師加入師資隊伍,校企互聘互通、共培共用,通過教師企業實踐項目、兼職教師庫、學校教師與產業導師相結合等方式培養高水平專業教師,校企協同建設一支師德優良、結構合理、素能達標的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形成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協作命運共同體。
在平臺建設中,根據專業群人才培養面向工作崗位(群),構建“基礎互通、分層遞進、賽創融合、綜合跨越”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專業認知體驗實訓、專業群通用實訓、專業基礎實訓、專業拓展實訓、高職技能競賽實訓、跨專業綜合實訓與頂崗實習等6 個階段的實踐教學內容。遵循學生專業學習認知和能力提升規律,形成職業能力認知—職業能力形成—職業能力拓展—職業綜合能力提升分層遞進體系,實現個人素質—職業素養—綜合素養的融合和提升。
同步推進教材開發、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資源庫建設。依據行業標準,聯合合作企業,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工作過程為依據,按照模塊化課程的定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云平臺,二次開發課程平臺,校企共建開放性、系統性、實踐性和信息化的電商物流專業群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群網絡平臺。依據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將每個專業核心課程劃分為若干個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都以真實的職業崗位工作任務或案例為學習任務,按照完成真實工作任務的步驟,重組教學內容,編排教學過程,使理論知識融于實踐操作中,將“1+X”證書內容融入課程體系,重構教學內容。
積極推進與當地政府、企業的合作,按照“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原則,建立電商物流產業學院、設立創新創業中心,建立“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集成化展示”的全新平臺運行機制。在平臺建設運行過程中,加強對平臺本身的研究,分析平臺運行情況,監控運行質量,在工作中不斷改進與調適,實現平臺運行全過程動態管理,保障平臺的高效科學運行,逐步形成可復制借鑒的運行模式。
探索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和海瀾集團、文思海輝、順豐速運、歐派家居、新加坡葉水福等企業的深度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和當地更多大型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