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英
(廣東省茂名市第二中學 廣東 茂名 525000)
我們通常認為在數學教室中,老師扮演著絕對權威的角色。學生只是一個順從的角色。例如,在數學實踐課上,為了證明兩個線段相等,大多數學生使用“只要兩個線段相同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就可以得到結果”的方法。在過去的傳統教學中,為了節省時間,一些教師直接選擇上述方法之一進行評論,這實際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果老師假裝“自己不能解決”,學生將留出兩到三分鐘的時間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解決問題。因此,在數學課上,教師應與學生建立平等互助的關系,而學生才是真正的參與者。[1]。教師必須改變觀念,大膽讓學生“做”,大膽讓學生“著急”,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數學課程中,教師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他們的知識,并且經常參考教學參考內容來“填補”學生的知識。但是,學生很少有實際參與的機會,尤其是當學生很少有時間閱讀,思考,提問和表達時。陶行知的“教與教相結合”,“團體交往”和“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課堂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整個課堂,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最重要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覺得每節課都是有意義的。例如,當解釋“同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內容時,老師允許學生進行問題探索和合作探索活動。在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條件和要求時,學生意識到驗證問題的關鍵是使用等價三角形判斷法構造兩個等價三角形。這時,老師要求學生根據確定的判斷方法找到等價關系,填寫遺漏的問題類型條件,并確定兩個三角形的等價條件,從而得出結論和求解方法。證明問題。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合作探索持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通過交流,他們總結了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在教學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要領,提高他們的“學習”和“做”的能力和技能,從而達到被人接受的目的。能夠解決問題并相互推論。
1.1 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眾所周知,在數學課堂上,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掌握它,盲目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會感到厭煩。在學生的心中,“數學課很無聊”的概念會更強。“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可以準確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2]在不斷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小組合作,溝通和動手操作,每個學生都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品嘗收獲的喜悅,從而增強他們的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適當的生活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1.2 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做”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的效果是使學生獲得“自我滿足”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習成為一種自我學習感。經過“邊做邊學”和“邊學邊做”的過程,學生知道了哪些知識可以自己解決,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思路,知道了如何配合學生探索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從而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七年級數學第一冊第五章第一節學生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時,要求學生“玩”紙板,要求學生將紙板剪切或粘貼或折疊成課本中的三維圖形,也可以根據老師指定的尺寸制作,要求小組合作。最后,他們比較哪一組學生產生多種類型的三維圖形。學生還被要求在未來的課堂上保留他們的成品。其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學生能做出三維圖形,就已經掌握了不同三維圖形的一些重要性質,已經知道了基本的三維圖形,老師就不用費心告訴他們什么是立方體,什么是圓柱體了。比如在《勾股定理》的課上,要求學生做這個實驗,隨機切出四個邊長為a、b、斜邊為c的全等直角三角形。小組同學合作探究,將這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放入一個大正方形中,然后結合圖形,用兩種代數方法計算出這四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之和,從而推導出勾股定理。在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動手操作、實踐探究、問題分析等活動,讓學生牢牢掌握知識,發展優秀技能,樹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品質,實現教與學的協調統一,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3]。
1.3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知道,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充當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把學生放在主導地位,讓學生在做中學,把教學過程變成一個“教與做相結合”的過程。學生學完之后感嘆自己學到的知識是自己的,學到的方法也是自己的,老師只給一點點指導。所以學生有成就感,覺得自己的努力是一種收獲,獲得知識和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有了這樣的快樂,他們自然增加了學習的欲望,增加了獲取知識和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培養了創新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的中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教、學、做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應用,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教會學生學習,結合各種渠道,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使他們以濃厚的興趣學好數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