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吉林省長春市第一實驗中海小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在小學數學的各種習題和例題中,常出現帶有符號運算的題目,但是小學生常常不能夠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不能像數字計算一樣順利地進行帶有符號的運算。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以便他們能夠理解符號與數字間的關系,理解計算的原理,打破符號的障礙,突破思維上的局限性。如,在學習“加減運算”的時候,一開始學生們接觸到的題目都是比較簡單直接的問題,形如“1+3=?”“8-6=?”。在習慣了這種形式的題目后,學生要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便出現了形如這樣的題目“6-□=2”“▲+8=15”“●-9=6”。由于學生們已經習慣了之前的做題方法,只需要將等號左邊的數字進行相加或者相減,便可以得出等號右邊的結果。但是在這種帶有符號的算式中,學生們不能理解符號所代表的含義,便無法進行運算。因此,教師就需要給學生講解清楚符號所代表的就是一個數字,在進行運算的時候也需要引入“移項”的概念,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在這種帶有符號的計算題目中,教師應將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理解符號含義,理解計算的本質上面,以便學生接受算式中的符號,形成符號意識。由此可見,在進行帶有符號的四則運算時,介紹清楚算式中的符號含義,使學生理解符號所表示的就是要求的數字,使他們突破之前的思維局限,接受四則運算并不是只能存在數字在等號左邊的形式,同時學會運算中的移項,從而真正掌握計算的本質,不只是簡單地進行形式上的套用,學會領過運用加減乘除進行運算。
在培養符號意識的過程中,教師需抓住培養符號意識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符號究竟在具體的題目中表示什么內容,在學習符號的過程中滲透等價的思想,使符號更好地應用在數學問題中。在利用符號來表示數學問題的時候,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推理能力,能進行等價替換,才能順利完成用符號來表示的問題。如,給學生出一道習題如下:○+○+○+□+□=11,○+○+□+□+□=9,問○+○+○+○+○+□+□+□+□+□等于多少?在這種題目中每一種特別的圖形都代表了一個確定的數字,因此學生需要根據兩個等式進行推算,計算出○和□分別代表的數字,然后就能夠計算問題中的數學算式了。但是這種計算方法比較復雜,需要對等式進行變化然后才能夠得出兩種符號分別代表的數字,因此就需要指導學生觀察三個等式之間的關系,只要將題干中的兩個等式左邊相加就可以得出所要計算的式子,因此問題的答案就是等式右邊的結果相加,從而根據等價的思想得出○+○+○+○+○+□+□+□+□+□=11+9=20。由此可見,通過符號之間的等價轉換,學生們能夠理解不同圖形之間的比例關系,掌握等價的含義。通過題目中已經給出的條件認清不同圖形代表的數字不同,進而找出不同圖形實際上表示的數量大小,對所求問題進行簡單的運算后便可得出答案。
學會使用數學語言,對于小學生解決應用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數學題目中,常常要求學生能夠將文字或者符號表示的內容轉化成數學語言,然后再去解決數學問題。由于數學語言具有簡潔明了的特點,因此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升概括能力,使其能夠快速將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來表示題目內容,對學生的符號意識培養有很大幫助。如,在講解“簡易方程”時,就需要對學生理解題干,概括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進行求解。有題目如下:小明拿著10元錢去超市,買了兩塊橡皮花了1元,三支筆花了4.5元,問橡皮和筆的單價是多少?小明還剩多少錢?對這一文字描述的內容進行數字轉化,就要設橡皮和筆的單價以及小明的余額分別為a、b、c,然后根據題干可以列出2×a=1,3×b=4.5,1+4.5+c=10,然后對三個方程分別求解就能夠解得橡皮單價0.5元,一支筆15元,小明還剩下4.5元。由此可見,在進行了文字語言和數學符號語言之間的轉化后,學生們不僅能夠快速直觀地理解數學題目所表達的意思,還鍛煉了自己的提取概括能力,能夠抓住題干中的關鍵內容,節省了做題時間。在這種提取關鍵內容并進行概括總結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抽象轉化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并且增強了數學符號的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教師需要在計算方面滲透符號和數字間的關系,使學生明白在算式中符號的含義,抓住計算本質;需要教會學生利用推理的思想去理解數字和符號間的等價關系,學會符號這種數學語言;需要讓學生學會將文字語言轉化成用符號表示的數學語言,學會利用數學符號進行提取概括題干信息,樹立起符號意識。通過數學符號含義的剖析和運用,使學生真正建立起符號意識,提升其運用符號的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