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晴
(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群德小學 福建 晉江 362200)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發展,英語是世界的通用語言,社會對于英語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閱讀是英語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學生提升語感,形成英語基本邏輯的重要環節。但是,只學習不思考學生會逐漸迷茫,這也是對課堂教學時間的一種浪費。所以,在教學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培養學生對于文章深層次思考的習慣。目前,很多考試中都包含著對于閱讀能力的考查,但它其實側重的是對于理解能力的考查,學生不能只是單純的會讀文章。這是一項對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考察方式,是對學生在英語方面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種測試。這就需要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引導學生明白文章的整體思路,還需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深層次進行思考,拓寬學生的英語思維,培養基本語感,掌握基本技巧,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依據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對如何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的策略進行相關探討。
1.1 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深度思考習慣。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進行,小學英語教材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提升對于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對于英語課堂的熱情,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課堂的學習效率。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在授課過程中,大部分班級的人數較多,甚至一些班級會有七十人,很多教室如果一味遵循新課標標準來進行授課,是不能及時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這就導致了部分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還是傳統方法,只看重學生是否掌握語法和單詞,卻沒有看到學生的英語素質是否得到真正提升。英語閱讀教學課成為了朗讀課,并沒有使學生的深度思維得到發展[1]。
1.2 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單一。自從新課改以來,對于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有了更明確細化的要求,這就需要小學英語教師對于英語教材仔細研讀,充分了解教材知識點,依據不同的單元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環節,創設學生喜愛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對于英語閱讀的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在目前的英語閱讀教學中,部分英語教師缺少對教材的仔細研讀,只關注教材中出現的新語法和新單詞,沒有把這些知識放在英語對話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只能孤立的學習,不能結合具體語境去分析,使原本簡單易懂的英語閱讀分割成了很多部分,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太過于瑣碎,不僅提升了學生學習的壓力,還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3 英語教師專業素養有待增強。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科目,它的發展和時代的發展是同步的,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小學英語教師雖然專業素養過硬,但是自身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及時更新,對多媒體設備不能靈活運用,無法隨著時代英語知識的發展而發展,只是單純的從事英語教學,不能結合實際來進行閱讀教學。同時,很多英語教師因為在教學前不能很好地對英語文章的相關背景進行了解,只是一味的講述知識點,甚至是單詞句型的發音都不是標準讀法,這會嚴重阻礙了英語閱讀教學的學習效率的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反映自己的閱讀效率一直提升不上去,拋去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自身文化知識基礎、對于英語的喜愛程度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習慣等,其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深度思考沒有達到。英語閱讀理解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文章分層解析的過程,是對文章的進一步思考。只有完成了對文章的深入思考,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才會更加透徹,學生的閱讀效率才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2]。
學生對于文章的深度思考主要包括對于文章內容的深度思考,對于文章框架的拆分重組以及對于文章所闡述道理的深刻剖析。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基礎的單詞和句型,還要使學生學會獨立分析簡單的文章內容,把培養深度思維的過程和閱讀水平的提升有機結合在一起。所以,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注意教學課堂的質量,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習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思維能力。
3.1 清晰文章結構,找到主要線索。如果教師想使學生明白作者寫作內容的含義,就需要教師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構建文章的寫作綱領和寫作框架,提綱掣領,明白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思路。在具體的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對文章的初步思路,也可以通過觀察文章標題來設想文章內容。再要求細節的話就可以要求學生通過文章的上下句來進行文章的整片構想。或者通過在每段中尋找主題句,來進一步理清文章思路。例如,在外研版六年級下冊的Module 9 Unit 1《Do you want to visit the UN building?》的教學中,如果我們只注重讓學生對文章進行誦讀,那么學生可以收獲到最大的成果就是提升自身的語感。但教師如果想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習慣,就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明確文章的寫作順序是什么,有時候學生的一些問題就可以自己解決了。在教學過后,學生還可以發現一些相同類型文章的寫作特點。因此可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逐漸明白文章的寫作特點,也是一種有意義的收獲。同時,教師也要及時引導學生,注意看文章中的關鍵詞匯,來尋找文章想說明的重點是什么,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清晰的掌握文章的整體結構,接著再從整體向具體進行推斷,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于英語文本內容的理解以及深度思考的能力[3]。
3.2 積極搭建良好的閱讀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 在英語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良好的閱讀教學環境是達到教師理想的教學效果的堅實基礎,同時還需要教師和學生積極交流,分享觀點。為了進一步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首先,教師要創造出一個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積極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進行思考,在學生完成對于文章的閱讀時,教師要及時拋出問題,要求學生依據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想法,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當學生之間出現了不同的觀點時,教師一定要給予肯定,使學生敢于說出來,刺激學生深度思考,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思考。同時,英語教師一定要在課前規劃好問題討論的時間比例,爭取使學生可以充分思考,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想法,把英語閱讀教學課堂打造為一個活躍積極的想法集成地。
3.3 注重文章細節,挑選有效信息。“細節決定成敗”。在英語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生不注重文章中的細節,那么錯誤只會越積累越多,越難以糾正。例如,在句型的教學過程中,最常見的是疑問句,“What color is it?——It’s yellow and white”很多學生往往會犯這樣的錯誤,只讀了前半句就直接判斷整句話的意思,認為這個物體的顏色就是黃色的,并沒有看到and后邊的白色,其實結果往往不是如此的。在英語閱讀的過程中,很多文章大致看上去沒有中心,但其實只要學生認真思考,就會發現蘊藏在其中的細節。針對這種文本,教師一定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不能因為第一次的閱讀沒有收獲就放棄閱讀思考。我曾經在教學課堂中引導學生看過關于Murder in Valley Town的視頻,因為文章難度過大,小學生的英語基礎還沒有那么深厚,我就結合文章和視頻對學生進行教學。很多學生第一次對于文章并沒有頭緒,但隨著筆者逐步引導,結果就逐漸浮出水面,學生也在深度思考中收獲到了成就感[4]。
3.4 引導學生辯證思考,突破思維障礙。閱讀使學生獲取文章中蘊含信息的最直接的手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是通過閱讀來獲取主要的信息,然后通過自身的獨立思考,分析,來獲得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鳴。當學生在和作者產生“共鳴”時,學生通過對已經掌握的信息分析,和文本內容進行不斷的“交流”,盡最大可能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觀點。同時,學生又會根據自身已有的經驗,對文章內容進行價值觀上的評價,對于作者的觀點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思考。這種思考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同時,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因為小學生還沒有形成自己理性辯證的思想意識,教師一定要適當引導,對學生提出的合適觀點予以肯定,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信心,加快學生深度思考。
例如在外研版六年級下冊Module 8 Unit 1 《Why do you have cups on your heads?》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對話改編為短篇幅的英語文章,使學生在理解對話的基礎上,對短篇幅的英語文章進行深入思考。對文章進行辯證的解讀。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使學生的英語思維得到拓展,在閱讀文章的時候還可以培養自身的英語語感。使學生有計劃、有層次、有目的的進行深入思考和進一步探究,培養學生的英語好習慣。
綜上所述,學好英語的關鍵不只是掌握閱讀,還是要去了解這個語言背后蘊含的深層次含義,在學習時減少“中式英語”的思維,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和作者對話,深入思考文章內容,明白深層次道理,促進學生的英語全面進步,為之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基礎。